第192章 乙烯项目(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21 字 2022-12-10

乙烯,简单来说,就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乙醇的基本化工原料。乙烯是应用范围最广,生产规模最大的化工制品。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们国家必然是一个乙烯需求的大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国家引进了几十套规模不同乙烯生产设备。从几吨到二十吨都是有。十吨这个规模是其中数量最多的。

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为什么还要研究?

因为这些乙烯生产设备都是全盘引进的。有从日本引进的,还有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

与其他全盘引进的设备一样,除了引进当时付出大笔资金之外。后续维护和故障还要依赖厂家的技术支持。那种情况下,花钱都是小事。

不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受制于人不光不是长久之计,更会有很多的风险。所以计划研发乙烯和更进一步的大乙烯技术,胡杨是双手双脚赞成的。而从基础的十万吨级起步,也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不管是多少万吨级的生产设备,都是从一套最基础的模型上一步一步扩展出来的。先把最基础的十万吨级研究透了,就是把基础打牢固。无论以后要上升到多少万吨级,心里都是有底的。

胡杨对罗鹏程说道:“真正的问题是,‘专家’们将目标设定为二十吨级的乙烯生产设备。”

罗鹏程略微疑惑:“这有什么问题?产能增长一倍,还算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吧。”

胡杨问他:“您对乙烯和大乙烯设备有多少了解?”

罗鹏程想了一下,说道:“比一般人稍强一点。”

胡杨说道:“大乙烯这个说法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以前十万吨级都能叫大乙烯,而现在我认为至少要五十万吨以上才能算大乙烯。而从技术上讲,乙烯生产技术的分水领是低温材料技术和一级压力容器焊接技术。”

罗鹏程略一回忆,说道:“这个说法我好像以前看到过了。但这次的专家意见中并没有看到。”

胡杨说道:“当然不会写。因为十万吨级和二十万吨级乙烯生产设备,在这两个关键技术上的需求并没有提高很多。研究难度自然也就相对容易很多。十万吨的能搞定,二十万吨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罗鹏程喝了一口咖啡,说道:“出一分力,完成两个目标。很有智慧的算计。”

胡杨毫不掩饰的自己态度:“当然,他们都是‘专家’。”

对于这些专家的睿智,罗鹏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一方面,他们的确是专家。他们的确在各自的领域中,拥有超出绝大多数人的知识。但同时,很多的主、客观因素也促使这些专家,做出很多并不怎么‘专家’的建议。

这就像一个悖论。他们靠专业能力成为了专家,但当他们有了专家的名头之后,就不能再提供专业的意见。而为了继续体现自己的专业性,他们还需要否定那些真正专业的意见。

很荒谬不是吗?但这就是某些特定领域里的现实。

罗鹏程不是不知道这些,只是他也无能为力。

胡杨继续说道:“现在世界上主流乙烯生产设备的规模都已经超过五十万吨级。我们如果只把目标放在二十万吨级上,这种进步其实没什么意义。按照这个速度,我们恐怕要半个世纪才能追上国际主流的尾巴。”

罗鹏程放下杯子:“那你的意思是要把目标定在五十万吨级?”

胡杨摇头:“不,至少八十万吨。提前量还是要有的。三五年内,八十万吨级就应该逐渐成为主流。在自主研发十万吨级的同时,还需要同步开始低温材料的专项研究。压力容器方面,自动化焊接的研究条件还不具备,那就只能专门培养一批高级焊工。靠他们手工焊接。”

罗鹏程思考了一会之后说道:“低温材料研究,我印象里国内搞的好像并不多。”

胡杨点头:“只有三家大学里有相关实验室,但也都不是专项。主要是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投入太大。”

罗鹏程说道:“看来你做了不少功课。”

胡杨有些无奈的说道:“这种功课不需要做。国内各种材料领域的实验室,基本都没有超过三个。除了国家实验室,就只有那几个高校才有足够的经费烧在这些项目上。”

罗鹏程也有些无奈的说道:“现状就是这样,等着上马的项目有很多,但每年的经费就那些。僧多粥少不好分啊。给谁不给谁,先给谁后给谁,每年都要反复的争论很久。”

对于罗鹏程说的这种情况,胡杨多少也知道一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基本都会面临相似的情况。

胡杨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低温材料实验室一定要搞,否则关键技术不攻破。整个项目就是走了一个过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