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铁西特种钢厂(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691 字 2022-12-10

合作的目的就是合作本身。

这话听着是有点绕。稍微简化一点来说,就是找个理由先建立联系。这个理由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建立联系。

造船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胡杨的华夏科技最大的优势,就是胡杨脑子里那些先进的技术。两相结合肯定能产生非常好的结果。

而在辽宁乃至东三省,大连造船厂都是最好的造船企业,那自然是胡杨的首选。不过今天情况稍微有点特别。又多了一个专做内河船舶的锦州造船厂。

这个小意外,并不影响胡杨的大方向。建立一个联合研究室,对这个冬季内河封冻之后的航运问题进行研究。

既然是共同的研究室,那人就由两个厂出。华夏科技这边会提供一些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援。如果真的出了成果,那三家共享

因为大连造船厂已经放弃了内河船舶这部分。所以一旦出了成果,那华夏科技和锦州造船厂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给大连造船厂一定数额的补偿金。

当然,这都是后话。胡杨其实心里并不太期待这个研究会出成果。

坦白说,胡杨对这个研究并不怎么上心。因为这个研究短期内出成果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这个成果就算是有了,真正到实际应用那一步,也不是这几年内就能做到的。

在胡杨心里,内河航运的规划是分成三大步走。

这第一步就现在正在做的,是初步的对具备条件的水系,进行治理或者改造。初步建立的一个内河的航运系统。这个系统就会用到接下来要订购的内河用平地货船。有了船还要建设相应的货运码头。这一步,胡杨计划两年之内完成。

这第二步就是完善与航运配套的设施。有了码头还要有仓库,连接外面的路。说起来只是一句话,但这第二步胡杨预计至少要三年才能完成。这不仅单单只是施工问题。还有很多城市规划的问题。涉及人和地的问题,通常不会很快。所以这第二步的时间在五年制内,胡杨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现在提的这个联合研究有成果了,要到第三步才有机会实际应用。内陆河道的进一步改造,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大量积累才能玩完成。同样的,将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也需大量的资源。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如果他们能拿出的成果是马上就能应用的,那是不是说明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多么先进。一个许久以来都没有人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那么容易就被解决,除非有一个超前的智慧,或者是像胡杨这样的人。

过具体到这件事,胡杨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他记忆中的那个东北,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河航运系统,所以自然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实胡杨自己也很好奇,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其实也很期待会有一个超出他预期,能让他惊艳方案。

对待这个问题,胡杨的态度不似他一贯坚持的那种严谨。是因为内河运输发展的这三步中,第一和第三才是重点,时间最长的却是第二步。

第二步相对应的外部环境,是国家大力发展公路建设,并取得的一定成效。时间大约就是在八十年代末的最后两年。

按照胡杨的计算,公路网的建设初见成效之后,这个时候公路的运输成本降低了很多,内河运输在初期成本优势将大大压缩。

再一个十年之后,高速公路网也初步成型之后,运输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而胡杨想要的内河运输系统必须要在这之前完成升级和转型。

所以按照胡杨心里的时间表来说,这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才要做的。

接下来的时间,主要聊的还是关于内河航运的话题,这也是苗工最关注部分。要是把这体系搞起来了,那订购内河货船或是游船就不止华夏科技第一家了。

胡杨他们又在大连造船厂参观学习了三天之后,苗工提前结束学习。他这做是为了和项凌江几人一起回到锦州造船厂。

华夏科技计划将会从锦州造船厂订购十五到三十艘,吃水深度和航行速度不等的内河船舶。具体的细节要求和重点,胡杨都专门跟项凌江交代过。

至于胡杨自己,则悄悄的开车回了沈阳。按照惯例,胡杨还是只带了戚扬和简有德两个人。

这次回来并不是临时决定,算是在计划之中。六个单位已经高调的谈下了两个。说是要晾着另外四家单位。但晾着也只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能够都谈下来。

胡杨这次回来要专门要去谈的,就是六家单位之中规模最小的那个铁西特种钢厂。

在其他人看来,铁西特种钢厂是所有六家之中,最不容易被承包的。原因很简单,不说他们选出的这六家,就是放眼整个铁西区、整个沈阳,这个铁西特钢都是少有的能独立自负盈亏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