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圈地(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37 字 2022-12-10

胡杨这一趟回丹东,主要就是为了敲定一块地的承包。

而这块地的位置,在华夏科技的农机厂北面大概七八公里的地方。基本地形是一偏丘陵,加上与河道之间的平地和河滩地。总面积大约有四公顷。

地方是挺大,但价值却不太高,因为地质的关系这里不能搞大规模的建设。而且一面临近大沙河,每年都会有水涝的问题。

这块地现在是属于丹东畜牧厂。这个单位是在农业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主要的业务范围就是养奶牛和种玉米喂牛。但经营情况并不太好。牛只数量也就只剩下不到五十,产奶量也不高。25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那些都不重要。胡杨只关心这块地什么时候能划归华夏科技公司的名下。

很久没有回丹东,这次回来肯定是要安排一顿的。晚上就在鸭绿江宾馆摆了一桌。

华夏科技这边,胡杨和柏青两口子,还有项凌江和赵小白两口子,再加上农机厂厂长鲁正伟和简有德。

请的人有区长陈广德,农业口的一把手王珉还有耿市长秘书的王晓东。耿冠春市长和胡杨的私交不错,但这个局他的确是不太方便来,所以才让自己的秘书替他出席。

熟悉体制内规则的人都明白,让自己的贴身秘书出席其实和本人到场没什么区别。有些时候,甚至是更加明确的一种表态。

就像今天,王晓东就带来了耿市长明确的支持态度。而今天的主角就是农业局的局长王珉。只要他点了头,这件事就算是成了。

今天这个局大约可以算是胡杨的主场了。估计王珉也应该感觉到了。照惯例的酒过三巡之后,他就主动开始了这个话题。

作为农业局的一把手,他这么做已经算主动示好的表现了。但胡杨并没有因此感觉轻松,因为他很清楚这件事一定会成,区别只是华夏科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而可以开价的一方首先示好的表现通常都意味着,他们会开出一个很高的价码。

胡杨心想,看来一条电冰箱生产线的批文还不够。

虽然有了这个觉悟,但其实胡杨心里并没有什么抵触。在这种场合开出的条件再苛刻,也都不是为了个人的。最低限也是为了他们农业局的下属单位或是职工。

而这与华夏科技的发展规划并没有冲突。原本胡杨就会在丹东投入大量的资源。现在也只是需要根据王珉局长的要求,进行一些调整罢了。

当然,还价还是一定要的。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这事儿在酒桌上聊正合适。

之前也说过,丹东是一个轻工业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重工业。而农牧业的发展在丹东也同样不算太好。现在还算拿得出手的,就只有下属县级市东港的大米。

这个拿得出手也是指东港大米的品质而不是产量。而除了东港之外,大多数地区还是以玉米和土豆作为主要作物。

丹东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加上水系比较丰富,导致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零碎。

不成片的耕地就很难像大平原地区那样,利用机械化耕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最好的出路就是针对不同地块的具体情况精工细作。但是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畜牧业的情况也差不多。养殖和种植都需要良种,这也是现在最欠缺的,也是很难立刻就得到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王珉局长作为农业局的一把手,却要一个电冰箱生产线批文的原因。

王晓东秘书很隐晦且委婉的暗示胡杨。王珉局长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分管轻工的副市长。

如果胡杨没有理解错误,那这条电冰箱生产线和其他附加条件,就是王珉在新位置上的第一份政绩。

品出了这一层的意思,那之后的问题就都好解决了。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除了一条电冰箱生产线的批文之外,华夏科技还要帮助他们完成基础建设,并在正式生产之后,帮助他们销售产品。

基本上,就等于是华夏科技多了一个分厂。区别只是这个厂子将来盈利并不属于华夏科技罢了。

看起来,对华夏科技来说有点吃亏。但如果把这些基础建设的成本、营销成本、宣传成本都换算成直观的货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多。

华夏科技有自己的施工队伍,也有自己的水泥厂,建设成本可以压到最低。而营销这一块,华夏科技还有《华夏信息》。在上面多加一条广告,对他们发行方来说连成本都不需要。

把这些全都折现之后,用来获得一块四公顷的土地承包权,怎么算都是非常划算的。

而且不要忘了,除了土地承包权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上主要管理者的“友谊”。只要这个电冰箱厂还存在,这份“友谊”就会一直保持下去。

对胡杨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他想要知道,王珉是真的有高人指点,还是说这个高人就是他自己。

如果是前者,那就如果有机会的话,这个高人是可以认识一下的。如果是后者,那就要加大在王珉身上的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