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反制手段(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672 字 2022-12-10

在胡杨漂在海上这段时间,各个单位的发展都算是平稳有序。这主要得益于他身边优秀的伙伴们。

值得关注的地方有几个。

头一个就是通州的旧防空指挥部。胡杨对那个地方是势在必得的,所以在搞定手续之前他就已经着手设计改造方案。

胡杨的关系加上赵援朝的关系,着实费了不少劲才搞定这个地方。赵援朝那边手续一弄好,这边的施工队第一时间就进驻。

而施工单位也是赵援朝找的,因为毕竟是曾经是部队的设施,多少有点敏感性。赵援朝在后续跟进的过程中,专门有人提醒过他这个问题。

那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到人,这个敏感性还是非常高的。在和胡杨商量过之后,赵援朝联系的部队的施工单位,设计也是找那边做的。

胡杨这边在权衡之后,把一切原本想要放在这里的高敏感性设施,从设计要求中删除。以后这里的定位,就是一个综合性研究所。但华夏科技的真正科技核心,就不会放在这里了。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就是新成立合资公司的选址。这个问题上,是把工厂建在丹东还是沈阳,他们讨论了很久。其实不是利弊考量,而是哪里的好处更多一点。

胡杨在丹东有一个工业园区构想。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构想,不过华夏科技的高层都知道。工业园的定位就是高技术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这次的合资企业大约也可以算是这个类型。至少现在还是高技术附加值的。

把合资工厂放在丹东,就可以作为工业园的第一个入住企业,整个工业园构想也可以从这里开始。而工业园好处就形成规模化之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可以带动周边经济。

放在沈阳最大的好处就是因为这里是省会。沈阳不仅是辽宁的省会,也是东三省最重要的城市,在这里建厂无疑会有很对便利条件。尤其是现在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招商引资这一块。所以必然可以争取到一些“福利”。

反复的比较之后,还是决定放在沈阳的近郊。好处不必说,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以后大概率上会与这个公司分割。而丹东对于了胡杨和华夏科技来说,是有点像自己家后院的感觉。所以放这种几乎注定要“分手”的,似乎是有点不合适。

最后一个则是个广州《华夏信息》杂志社。作为国内第一个功能性的信息汇总类杂志,《华夏信息》一推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

借着这一拨发行热潮,《华夏信息》在很多城市设置了办事处,用于搜集各地商业信息。这些办事处一般人数都不多,少则两三个,多得也不过十人左右。因为起点比较高,又没有同类竞争者,所以《华夏信息》基本上两个月内就收回了所有实际投入成本。

为什么强调实际?因为不能忽视那些无形的投入。从这个杂志的创办构想,到实现这些主意需要的关系。这些无形投入是非常要的,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

除了胡杨之外,就连管冲都没有预见到,仅靠广告费竟然可以赚这么多钱。《华夏信息》是一本杂志,那不像报纸只有薄薄的几页,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而一本书上可以刊载的广告数量,是报纸完全无法媲美的。

更不要说这本杂志是全国发行,而且是有彩色印刷的。这也让这本书高昂的价格,显得物有所值。

在电视都还没有普及的八十年代,还没有任何一个渠道能够超过《华夏信息》。即便是以后电视普及率上来了,纸质媒体的影响力还是要在第一位的。着中国情况只会被网络普及所打破。

《华夏信息》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它的吸金能力。正在进行改革和开放中国各地,都对信息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求。

而随着看到和体会到这一点人越来越多,《华夏科技》毫不意外的被抄袭或者说高仿了。

各地都出现了抄袭的情况。好一点的,还会稍微遮掩一下,对语句格式进行一点调整。虽然核心是一样的,但乍一看好像还有点不同。至于那些根本不要脸皮的,就完全照抄,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改。

抄袭啊、模仿啊、盗贴啊,这些问题就是二三十年之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但在现在,其实还真有一些手段可用。

因为现在二三十年之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华夏信息》的绝对优势地位。作为全国第一家此类媒体,在广交会这种规模大会上打响了名气,这是不可复制的。

而更加重要的是,只有《华夏信息》有能力汇总全国的商业信息。这是其他人短期内都做不到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在时期内这大约可以算是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