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专业人士(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63 字 2022-12-10

除了无限的满足感,胡杨唯一从沃特博士那里带走的东西,就只有与他女儿丽萨有关的那份文件。

至于“碳纤维编织”、“汽轮机”以及“超级电池”这三项技术的资料,沃特博士会在之后的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中,逐步交给胡杨。

时间跨度是有些长,但这也是客观条件决定的。三项技术中,除了碳纤维编织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已经成熟之外,其他两项都还是研究中的技术。胡杨最终能够得到的,也应该只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建设的成品技术,就不要奢望了,那是不可能出现的。

咱们自己的研究体系总还是要建设起来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其实更加适合现在的国情。

有鱼当然最好,但学会自己“渔”才是根本。因为只有自己会“渔”,才有可能抓到更大的鱼和更多的鱼。

用一个后世媒体很喜欢的词来说就是“实现弯道超车”。

离开的时候,胡杨和沃特博士互留联系方式。约定在胡杨帮助他获得平静之后再联系。

至于如何知道那个年轻凶手的情况,到时候自然公共媒体上看到关于他的消息。

这算是那个圈子的惯例。

那个圈子是胡杨知道,但并不想过多接触的圈子。

这次胡杨并不准备自己动手,会把这件事“外包”出去。

理由一,根据沃特博士的要求,这很可能会是较为长期的过程。胡杨没有那么多时间耗在这件事上。

理由二,这件事操作起来会很大可能会有存在违背常规社会道德的部分,胡杨不想自己沾手这些。碰巧他也知道有那么几个人,在这个方面非常专业。

所以,胡杨准备雇佣其中之一来完成这件事。这不是最近刚赚了丁点小钱嘛,这笔消费还是负担得起。

原路返回,把那辆借来的车送回原位,并且重新补足了用掉的汽油,抹掉了自己的所有痕迹。

回到酒店房间的时天还没有亮。倒也不是因为他回来的早,是因为高纬度地区天亮的本来就晚。

胡杨没有继续睡觉,洗了个澡之后就收拾好行李下楼退房。把日本打工族勤奋的人设发挥到极致。有始有终和注重细节都是非常好的职业习惯。

之后胡杨并没有马上离开瑞典,而是在一天之后来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这里他依然使用日本人的身份,但人设稍微进行了调整。不再是勤恳努力的社畜,而是个脱离的打工阶层的单身日本游客。

发型也换成了带点艺术气质的半长发。微卷的头发挡着小半张脸,增加了眼镜和耳钉的配饰。手上也多了一部相机。虽然已经有了眼镜,但胡杨最后还是给自己加上了黑眼圈。

估计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大家常说的北欧四国中,瑞典和挪威都是王国。所以有国王,也就有王宫。

“瑞典王宫”和“诺贝尔纪念馆”斯德哥尔摩最最著名的游客景点。基本上是每个来斯德哥尔摩的游客都必去的。

胡杨现在的身份就是游客,这两个地方自然是也是一定回去的。但这并不是胡杨来到斯德哥尔摩最主要的原因。

与沃特博士达成口头协议之后,胡杨就在想找谁来做这件事。那个圈子并不大,所以可选择的人其实也并不多。

经过这两天的反复推敲之后,胡杨的心里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选。其中之一可能就在斯德哥尔摩长期居住。

这个人的表面身份是个制琴师。但并不是普通人熟悉的那些乐器,而是一种叫nyckelharpa的瑞典特色的古典乐器。

nyckelharpa尼古赫帕是是一种带有琴键的提琴。这种乐器的历史不算短,最早在十二世纪就有了记录。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nyckelharpa的造型的确有点古怪的。虽然看着有几分小提琴的样子,演奏的时候却需要放在腰间,感觉上更加贴近的是吉他。据说现在真正会演奏这种乐器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会制作nyckelharpa的制琴师应该也没有几个。

根据这个条件去找,难度应该会小很多。这也是胡杨转换成文艺青年人设的用意。

一个从日本来的青年,在异国寻找当地即将失传的民族乐器,所以四处打听相关消息。

是不是还挺合理的。

带着这个合理的身份和理由,胡杨租了一辆车在斯德哥尔摩四处打听nyckelharpa制琴师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