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风与花(十一)(1 / 2)

伦敦市中心的房子,普遍都是门朝着大街的独栋住房。这是伦敦大火后就开始酝酿,到1774年才颁布的《建筑法案》所规定的。

这些排屋无论是豪宅还是简陋的民房,结构上都是统一的,监管的标准也保持一致,不管多不起眼又或者多么豪华。

这种房子和巴黎奥斯曼设计的公寓不同,它很注重私密,也不可避免得影响了伦敦人的社交习惯,他们将社交和休闲活动在家里举办,像布莱克家就有个很不错的餐厅,西里斯的父母一般不外出吃饭。而巴黎人则喜欢去户外,聚集在咖啡馆或者饭店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伦敦遭到了轰炸,很多房屋得以重修,这时候人们犯了难,是继续修原来外观的房屋还是设计新的。

最后人们发现,伦敦的居民还是想要那种前面有大门临街的独栋住房,有人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还是这些乔治、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更获得居民的喜爱,人们也喜欢在工作之余,在那个时代风格的排屋中生活与放松。即便有人在报纸上指责,“这些街道看起来平淡无奇,宛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无所谓。

要从这些几乎一模一样的房子里找到需要拜访的人家往往是通过门牌号,不过对于欧洲人来说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有些街道13号的房号会跳过去。

这还是和伦敦大火有关,大火之后的伦敦人口锐减,许多制造业也随之衰落,工场倒闭、工匠离开,只有银行业还在蓬勃发展。“银行”这个词源自于意大利语,在金融城有一条伦巴底街,从事贷款业务。

本来人们想要借取黄金和白银需要抵押物,大火后大部分的地产所有者都选择了更稳妥的方式,他们不再自己开发,而是将根据建筑租赁合同将地皮出租出去,与承租人签订长期租约,后者租下土地后自筹自己在上面建房,租赁合同到期后,地产所有者自动拥有后建筑的建筑的所有权,所以才会有排屋的出现。

它成本低廉又符合监管标准,谁会修个宫殿给地主,等租约到期后让他收走。排屋当然要尽快租出去才能变现赚钱,于是在有些街道,13这个不吉利的门牌号就这么“消失”了。

这些房屋由中介打理,以家族名字为房屋周围的街道、广场命名,随着伦敦不断扩建,排屋也不够用了,平民居住的地方充斥着喧嚣、拥挤的交通、浑浊的空气。这也导致了只要有新鲜空气、乘坐马车能到达伦敦就能修房子,伦敦郊区开始快速发展,同时地皮的价格也翻了几十倍。

韦斯莱家的房子不只是远离伦敦,甚至还远离巫师村落,它搭建得很……“随性”,看起来和古灵阁一样歪歪扭扭,要倒不倒的,并不具备成为“房产”的条件。

但再怎么样也是“家”,在散步途中波莫纳看到不少流浪者在垃圾箱里找食物。

罗斯福新政颁布之前,美国人主要靠救济食物为生,但偶尔也会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于是饭店的垃圾箱成了他们的目标。

托马斯·杰斐逊认为,由于美国独特的环境,导致美国“没有穷人”,在这个国家人人都可以获得财产、耕地,并且“衣食充足、适度劳动就可以养家”,只要没有干涉。

《印花税法案》让隔着大西洋的美国人都从细微的风中嗅到了专制的气息,英国的《权力宣言》中保留了清教徒持有武器的条例, 1789年宪法修订案第一条规定了不得侵犯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力。约翰亚当斯认为人民手上的武器可以个人防卫,一个由懂得珍惜自由、手中有武器的自由人组成的国家是不可征服的。

不过到了罗斯福执政时,饥荒却在美国发生了,同时由于乳制品滞销,农场主们为了避免牛奶太低,维护价格,将牛奶给倒了。

牛奶当然是倒进阴沟或者河里,垃圾桶放的是“固体”,一些质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卖相不好的蔬菜都会被餐馆丢弃,大萧条本身对有钱人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他们还是和以前一样生活。

这就导致了没有领到救济食品的人们为了“厨余垃圾”大打出手,50个人混战成一团,警察来了都不能制止。

原住民则选择到山里去摘野菜吃,不过他们一样收到了警告,因为他们进入了“私人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