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三少爷的特技——评电影《三少爷的剑》(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泓烧鸭影视与动画评论类文章合集 ”查找最新章节!

【本文创作并发表于2017年4月,为旧稿搬运,不代表本人真实水平】

我是泓烧鸭。

前几天自退学回家以后,在家里创作之余、偶也百无聊赖。身为武侠作者,我是需要吸收更多来自武侠二字的精髓的。

于是想起当下国产电影市场中最近的一部武侠电影,便是去年十二月上映的、尔冬升导演的《三少爷的剑》了。嗯,就是林更新、蒋梦婕、何润东主演的那部。

不过先说话,我没看过古龙原著,因此这篇文章只针对两部电影进行点评。

说起来也真是,尔冬升1977年主演过也就算了,居然还在2016年亲自执导一部,还带徐克一起监制。说真的,当年我在电影院刚看过的时候,我居然还觉得它挺好的,甚至发说说表扬出了8.0的高分。至少和近年国产其他武侠片相比,还拿得出来。

可是看过1977年版的后,我发现当年的我,实在愚昧,太过浅显了。

——题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小李飞刀称绝响,尘世不见楚留香。

遍览这些年来我国诸般多武侠作品,不说情怀、只说本质,我依然还是觉得自‘金古温梁’始扛起的中国武侠大鼎,至今无人接继。

我谁啊,我敢放这话?

我谁也不是,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武侠作者,读武侠有近三年,写武侠更才两年,区区一个后辈小生罢了。但我热爱中国武侠文化的心,却是不会劣于任何人。

借三尺明月,衔两袖青龙。

轻剑快马恣意,携侣江湖同游。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同我说过三点,武侠世界与现实社会世界最大的关联。第一点在于,武侠世界有武术轻功、有飞檐走壁,侠义精神。简单的概括即是说,在武侠世界,人们可以通过力量做成想做之事,即便有违法律,也是一样。

第二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不同于西方、尤其美国等等。五千年来过来,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而从不排斥。

在同一块大地上,我们有北风呼啸、冰原狩猎,也有五毒虫兽、丛林穿行,有干涸荒漠、黄昏刮风,甚至还能有市井巷陌、街坊吆喝等等。文化的包容性,也是武侠的精髓一点所在。行侠仗义不一定除枪便是刀剑,中国还有十八般武艺、修真、仙侠、轻功,哪样不能结合到一部优秀的故事、作品当中去?

第三,无论武侠还是现代社会,有一些东西,我不好说出来、但它的确存在,身为作者我们应该写出、又不应该写出。

金庸先生在五十年代初写武侠时,正是香港黑社会家族盛行的时代,当时其初作《书剑恩仇录》便是一部形似《水浒传》的武味淡、侠味浓的作品。到了和平年代,一部主角完全不会武功的《鹿鼎记》又问世。在作者关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总有一些影响了他的东西,会让他不自觉写入到书中。

金庸先生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由此,当我带着这些思想去看武侠时,便看到了许多,许多。

电影,是最足以将画面、声音、故事糅炼混合在一起的文化传媒形式。捧着枯黄褶皱的旧书面对枯燥的文字,大部分读者、观众,还是会选择坐在沙发、戴上眼镜,面对大屏幕,进入视听享受的。

前提是,那一部电影得是享受才行。

即便不把逐渐喜剧化当作篡改武侠内核、精髓来看,逐渐市场化、快餐化而渐渐丢失武侠精髓,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大问题所在。而倘若算上的话,倒不能再让一个多年来热爱武侠的读者、观众继续忍气吞声了。

不可否认,国产武侠文化的电影市场,从八九十年代直到现在,是呈在一个走下坡路的趋势的。

不说太久远的,我们便从九十年代说起。

先说说横向对比。

拿起这一部尔冬升执导的《三少爷的剑》,我对其感慨颇多。近年来且不说拿得出手,光是能入我眼的国产武侠电影,怕是也只有《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了。在风评中那是一部不怎么优良的电影,而在我看来则不然。这部电影只是拍了个一般般的故事,并不像它联系不大的前作那般,足以震撼人心。不过打戏是完全能给分的,它的动作指导,可是拍出了《蛇形刁手》、《苏乞儿(2010)》这样经典之作(至少在动作戏上)的袁和平。

若是,我们拿它与《三少爷的剑》对比呢?

说句难听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之中好歹有实景,而《三少爷的剑》…不是我刻意抹黑它,我比读到这篇文章的任何一个人,都希望中国武侠文化在电影市场上的脚步更迈进一些,至少,再抬高一些。但我此时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小小网络作者,我能起到的帮助,怕是也只有写文章来激励。

扯远了,来说回《三少爷的剑》。

在这部电影中,关于场景的塑造,实在是过于浮夸了。浮夸到像一部魔幻3d大电影了,就像而脱离掉武侠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披上一件华丽的大衣就去招摇过市了。

或许我说得过于严重,但我没有抹黑它的意思。

蒋梦婕饰演的小丽/娃娃,在船上将林更新饰演的阿吉/谢晓峰送走时,竟将‘富豪商贾’的‘贾(gu)’念错作了‘贾(jiǎ)’?这个问题我是在前往电影院第二次支持时发现的,当时我就走火入魔、气息逆行经络了。不知是演员问题,还是什么其他问题。

念错音这实在低级的错误,还有必要犯吗?

行,即便我们不谈这个,这个所有电影都能犯的低级错误。我们就来谈谈关于电影本身,关于他如何算对得起‘武侠’二字最为重要的表演之一——打戏。说到这,我便要做一个纵向对比。

拿出同是尔冬升先生参与的,但却是作为主演的1977年电影《三少爷的剑》。

说到这一部,我的话就更多了。

或许我说得过于严重,但说句难听的,与旧的《三少爷的剑》相比,去年上映最新的这一部,其实像是把一颗苹果果核刨掉七八分、果肉换成梨子的,再披上一层鲜橙的皮,拿到水果市场去卖了。

为什么?!——

我没看过原著,虽两部电影技术水平、时代、市场之类的,统统相差近四十年,但至少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的!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元明清时便已存在了的小说,但近代自有摄制技术以来,四大名著被翻拍了不知多少遍。

其中各版本褒贬不一,而大部分的风评却都倾向于老版本(抑或最初版本)更好,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们总会对最先接触到的事物倾注更多情怀,说其情怀二字,那更有的谈了。就好比你听过一个歌手的第一、二、三张专辑后,他出了第四张,你会聊表情怀去听一下,但之后还会继续表示喜欢前三张。这其实不代表第四张的水平一定比前三张低,这只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