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2)

锦衣行 扶兰 1733 字 5个月前

孟剑卿将那杆枪扔了出去。

他知道孟剑臣不见得愿意用他的法子翻墙回来。

孟剑卿一扬手摔出了密密缠在腰间的细绳,绳头五爪鈎扣住了墙头,他沿着细绳攀了出去。

孟剑臣打量着他,撇撇嘴道:“这种下三滥的小贼用的家伙,亏你还宝贝一般藏在身边。你身边不会还藏着迷香吧?”

孟剑卿不以为意地道:“迷香我没敢带在身上,免得万一让教习们看见,会有麻烦。至于绳鈎嘛,只要有用,什么人爱用的兵器,又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在捉青蛙时有用。

不过片刻,已捉得满满一袋。孟剑臣生起了火,瞅着孟剑卿熟练地剥皮抹盐,架在火上翻烤,心中不免有些异样的感觉。他是从来不做这些事情的。

孟剑卿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你得学着做,将来到了外头,可不见得总有厨子跟着。”

孟剑臣自然知道这话很对,但是由孟剑卿嘴裏说出来,怎么听怎么让人窝火。正寻思着怎么挖苦几句,夜风中隐隐飘来烤鱼的香味。两人不由得吸吸鼻子,这半夜里还有什么人在野外烤鱼?

待到他们吃饱喝足、带着一袋烤好的青蛙往回溜时,赫然撞见关西和另一个二期生,关西手中还拎着一个布袋,袋口露着一截鱼头。

四人面面相觑,良久,相顾失笑。

蔡总教习如果知道他们是怎么填饱肚子的,会不会气得七窍生烟?

每晚临睡前琢磨的是今晚如何溜出去、到何处寻食物、如何溜回来,孟剑卿居然不再梦见一直困扰着他的严二先生了。

半夜里溜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有一晚被巡夜的兵丁逮住两个,两人各挨了十棍,查房由一次变为三次,墙头则插上了一尺多高的铁蒺藜。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快有人开始挖地道。进出者每次留下带回的食物一份。只是这地道后来生意太过兴隆,守衞者未免有些得意忘形,一疏忽,便被巡夜兵丁发现,这条路也就此废了。

也有家中颇富的学生,暗地里吩咐讲武堂附近的店家,约好时间地点,半夜里抛入食物来,他们接住了包裹,再抛出银两去。如是多次,直到最终被发现——上得山多终遇虎,这也是难免的事。

孟剑卿他们六人冷眼看着这一场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用的还是老办法——翻墙。围墙虽高,要拦住孟剑卿兄弟,却也不能。俗语说最危险的地方便是最安全的地方,人人都以为这围墙防守严密、已成禁地,连巡夜的兵丁也懈怠了,倒正方便他们进出。

虽说进进出出不成问题,孟剑卿兄弟却遇上了另一个问题——这附近的青蛙已经越来越稀少、越来越不够他们填肚子了。

本来这玄武湖是放生湖,大大小小的鱼儿众多,但是关西他们在湖中抓鱼的次数太多,终于被湖畔鸡鸣寺的僧人发现,阻拦之际打了起来,那伙僧人自然不是对手,又苦于抓不住偷鱼贼,于是夜夜巡逻,一有动静便敲锣打鼓,关西他们担心被巡检司截住、惹出大麻烦,只能转移阵地;鸡鸣寺的僧人不放心,这巡逻竟是一夜也未曾停过,孟剑卿这些人只能望鱼兴叹,暗骂这群僧人怎么会如此认真。

于是孟剑卿两人搜寻食物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讲武堂五里之内,扩大到十里之内、二十里之内……从青蛙到野兔野鸡鱼虾蛇蟹……到后来,方圆三十里内,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一闻到他们的气息便会逃之夭夭,这话一说出来,便惹得公孙义那四人狂笑。

孔教习这时开设的射术课给了他们启发,孟剑卿两人开始射鱼。在箭尾绑上细长的钓丝,伏在鸡鸣寺僧人巡逻路线之外,那些僧人稍一错眼不见,便有两条鱼被射中,飞快地拖进了树丛。孟剑臣提着一袋子鱼,跟在孟剑卿后面,伏低了身子,在矮矮的树丛中屏息奔逃,直到远离玄武湖,才坐下来烤鱼,心中竟觉得大是有趣好玩,同时又很不舒服地想到,如果将他和孟剑卿两人同时扔到荒山野岭,孟剑卿肯定是更容易活下来的那一个。

孔教习要是知道他们这样练习射术,是气得七窍生烟还是付诸一笑?

孟剑卿却不由得想到,在讲武堂还能填保肚皮的这些家伙,将来只怕个个都是偷营劫寨的行家里手、丢到哪儿都能活下去……

夜里如此辛苦奔波,难免会觉得睡眠不足。幸亏这段时间又开了一门历代兵制与战例的课程。

初见归有年归教习,讲堂中哗然一片抽气声。开始明白二期生的感叹:高山仰止啊……

这么大一座肉山矗立在讲堂中,想不仰止也难……

归教习脸上的笑容一天到晚恒久不变有如弥勒佛祖,每次上课,照例要先谆谆订嘱一番“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之后发下满满一大张纸叫大家背诵,之后他老先生便舒舒服服地仰躺在讲案后那张硕大无朋的罗汉榻上,呼呼大睡,直到晚饭钟声敲响前一个时辰,准时醒来,叫大家依次背诵,背得出来的,先走;背不出来的,留下来。归教习只有一个时辰的清醒时候,过了这一个时辰,又要呼呼大睡,两个时辰后才会醒来——那些留下来的学生,就得饿着肚子在讲堂中呆两个时辰。

孟剑卿和孟剑臣于是抓紧时间在归教习大睡的时候也睡它一个时辰,再用一个时辰背熟那张密密麻麻的大纸,一举两得,对这位颇有尸位素餐之嫌的归教习当真是感激不尽。

二期生背地里给归教习取的绰号本是“归山”——一座肉山;有读书多一点的新生,悄悄笑道,当年东坡学士嘲笑一位善睡的同僚是六眼龟——一口气能睡三只普通乌龟的觉,归教习正巧又姓“归”,可不正是一只六眼龟?话虽刻薄,贴切不过,新生们哄笑之余,六眼归的绰号也就此传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