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玉微笑:“这么说未免也太抬举我了。”
他们相视一笑,回去的路上,没有再提起这个话题。
回到陵阳镇赵鹏下榻的客店之中,留守的家人立刻送上两封急信。
赵鹏只看了一封已然色变,再看第二封,脸色更是难看到极点。
阿苏三人诧异地看着赵鹏将信递给唐廷玉过目,心中不免有些嘀咕,唐廷玉毕竟是外人,赵鹏却好像什么都不瞒他一般。
第一封信来自江夫人,信中江夫人令赵鹏暂缓与东海联姻之事,却没有说理由。
唐廷玉不解地看着赵鹏,赵鹏更是一脸困惑:“不要问我,我也不知道原因。家母不是会轻易改变主意的人,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可是我一点头绪也没有,现在更没有心情来猜测这件事。你看看这封信。”
第二封信来自临安,临安赵府商号的总管日前得知,太师贾似道向官家献上限田之法以措办军饷、充实国库,因关系重大,临安总管打听确实了才飞书来报,并在信中附上了贾太师奏折的抄本。奏折中说道,如今大户田连阡陌,小民无立锥之地,有田者不耕,欲耕者无田,是以国库空虚、民用匮乏;宜以官品大小,限各户田数,在限数之外者,或着原主回买,或令不满限者派买,或由官府出价买之,名为“公田”,雇人耕种,收租以为军饷之费;先施之浙东浙西两路,候有端绪,再推广到其他各路。贾太师恐其法不行,已先将自己名下浙田万余亩入官为公田,朝中官员纷纷扰扰,莫衷一是,有闻风献产者,大得太师赞赏;也有上疏说其法害民者,一概被黜落放逐。隶属于浙西路的姑苏赵府虽是宗室近支,但论官品,赵鹏只授了一个泉州司户的虚职,该占田一百亩;江夫人与赵鹏的伯母吴夫人都曾授过县君,按品各有田二百亩。其余田地如何处置,临安总管急等赵鹏示下;因为江东巨商都在看着姑苏赵府的动向以决定对策,朝野上下,对姑苏赵府也是备加关注。
唐廷玉低声问道:“你们府上究竟有多少田?”
赵鹏叹口气答道:“一万六千亩。其中上等良田一万亩,下余六千亩不过中等而已。”
唐廷玉可以理解赵鹏的头痛之处了。沉吟一会,他又问道:“你认为贾太师此举是对着姑苏赵府来的?因为你送李家兄弟入京惹怒了他?”
赵鹏恨恨地道:“那倒未必是对着我们来的,但是若行此法,姑苏赵府必定首当其冲。这一万六千亩田,年深日久,原主早已不知何在;若是派买,零敲碎割,烦都要将我们烦死,再说浙西路只怕也没有这么多不足限数、有资格再买田的富户;官买罢,你我都知道绝无好果子吃。好,这一招算他狠,釜底抽薪,这一阵子我们就只能尽顾着头痛这个了!”
唐廷玉疑惑地道:“官家难道就不知道,此等限田之法,新朝王莽之时也曾行过,结果是一败涂地、天下大乱?”
赵鹏苦笑:“官家一直在为国用不足而烦心,早就想找个机会敲一敲我们这些人,只是苦无借口罢了,贾太师此举不过是适逢其会。你瞧瞧,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谁能驳得倒?我得要尽快赶回临安去,弄清局势,再定对策。哦不,还是先回苏州见过家母再说。”
唐廷玉默然片刻,说道:“这一路上你尤其要当心。你若不怕贾太师更忌恨,我就调一队宣王府的武士来护送你回苏州。”
他说话的口气令得阿苏三人暗自惊异,宣王府的武士,唐廷玉凭什么说调就调?但随即明白,只怕宣王选定的继承人正是唐廷玉。
赵鹏固然对唐廷玉坦承相见,唐廷玉又何尝不是如此。
阿苏与柔儿互相看看,心中踏实了不少。有了宣王府这个强援,姑苏赵府面对种种危机时,胜算自然多了不少。
赵鹏一笑:“这个非常时刻,当然是保命要紧,还在乎这个?我就不和你客气了,千万记得调最好的人手。”
唐廷玉哑然失笑,正待转身去安排,门外禀报道云梦差人送信来。阿苏三人一听,都盯着赵鹏笑。赵鹏叫了起来:“天地良心,云梦小姐的信绝不会是你们想的那种。”
阿苏三人只是笑,直到见赵鹏读过信之后脸色有异,才收敛了笑容,凑过来看。
在信中云梦简单地通知赵鹏,有关婚事的安排,延缓到宣王出关之后再行商量,在此之前东海与姑苏赵府互不相干。
唐廷玉暗自吁了口气。
云梦终究还是遵守着他们的约定,在宣王出关之前,暂不做任何决定。
赵鹏忽然回过头来笑道:“唐兄,我怎么觉得你有些松了口气的样子?你其实并不太希望云梦答应婚事,对不对?”
赵鹏似乎是在开玩笑,唐廷玉却明白他心中的疑问。
唐廷玉本可以轻轻松松地否认,然而他突然想到,如果他并无把握的猜测正中事实……
这令他无法坦然面对赵鹏的探询。
唐廷玉对这个话题的闪避,令得赵鹏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他。
也许流言说中的往往是事实?
唐廷玉发出的信鸽,并没有调来宣王府的武士,反而给他带回了侯大总管的急信:宣王已经出关,召他去宣王府;至于赵鹏,可以顺路同去宣州,再调人护送回苏州。
唐廷玉不由得一怔。宣王出关的时间,大大早过了原来的预计,难道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