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农户虽然紧随其后,但是在这个朝代里面,百分之九十九的,估计都是比较贫穷的小农人家。</p>
一户农家能有三五亩田地,都算是不错的了。</p>
但其实三五亩田地,也堪堪只够一家人的嚼用,勉强把肚子混个温饱罢了。</p>
若说能把日子过得有多好,那也不可能。</p>
如果想要把日子过好一点,那就得买多多的田地,争取当个小地主什么的。</p>
可是普通农户若是要买田地的话,钱从何来,就又是一个折磨人的大问题。</p>
比如三五亩田地,一年的产出就是那么一点,这是一个定数。</p>
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产出只会少,不会增。</p>
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每一年是不是都风调雨顺。</p>
如果碰到了大风大雨大灾,那这一年估计都没盼头了,只能勒紧裤腰带,吃野菜啃树皮了。</p>
如果运气好一点,这一年能够正常收割田里的产出。</p>
首先,要交一定的赋税。</p>
交完田税之后,剩下的粮食才能够归农户自己所有。但是这些粮食,也只够他们吃喝。</p>
其次,如果想要换身新衣裳呀,让子孙去上私塾呀,以后是家里人不幸生了场病……</p>
那么家里的银子肯定就不够用。</p>
就得舍下脸面,去向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借银子。</p>
这么一来,一个本来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弱的小农家庭,立刻就背上外债了。</p>
欠了别人这么多银子,还哪里有闲钱去购置田地,充实自己的家产?</p>
所以说,从小农家庭变成小地主的规模,这中间是很难的。</p>
普通农家干一辈子,说不定都没法为自己多购置上十来亩田地。</p>
以霍舒耘这个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她觉得无论哪个朝代,日子过的最差的阶层,应该都是农户。</p>
因为农民老老实实,跟一头老黄牛一样,就知道哼哧哼哧的种田。</p>
每天在田地里挥洒汗水,身上的汗都流干了,就为了换秋收时的那一点米。</p>
这日子过的是真惨。</p>
所以霍舒耘穿越过来以后,从来没有想过要用银子,为自己置办几亩田地,因为她根本就不想去耕种,下地真的是太累了。</p>
小农家庭有时候,连温饱都不一定能保证。就更没有余钱,供自己的子孙后代去念书上私塾了。</p>
如果子孙后代目不识丁的话,那他们的下一代,就依然只能做一个农户。</p>
祖祖辈辈皆是如此,没有办法打破阶级的壁垒。</p>
仕与农之间的阶级,不是那么好跨越的。</p>
但是,如果农户过不下去的话,大概率就会送自己的子孙去当工匠。</p>
学一门手艺,比如说做木匠,铁匠之类的。</p>
在世人眼里,最底层的阶级,估计就是商人了。</p>
但其实当商人的话,赚的还是可以的。</p>
不过这种商人,就特指那种有铺子,有门店,生意比较稳定的商人。</p>
因为铺子门店本身,就算是他们的资产之一了,而不是像贺燃这种走街串巷,挑着担子叫卖的货郎。</p>
像贺燃这种货郎,基本上干的就是苦力活,每天都在十里八村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