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建文帝听说李景隆兵败,就问计于黄子澄。为什么要问黄子澄?因为当初就是黄子澄极力举荐李景隆的。而另一位大臣齐泰是全力反对的。现在,你举荐的人打了败仗,朱允炆当然要拿你是问。
黄子澄开始替李景隆狡辩,说:“北方天气太寒冷了,士兵们都经受不住。现在暂时回到德州修养,等到来年春天再战,一定能击败朱棣。”
见黄子澄如此陈诉,朱允炆只好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曹国公乃朕亲爱之人,朕不会问罪。”或许,正是这种凡事都只从情感出发,而几乎不让理性占据主导的性格造就了朱允炆的悲剧吧!
还能怎么办?朱允炆只好暂时听从黄子澄和李景隆的安排,静待天气回暖。比拼的双方,拼的是耐力和信念,根本没有人肯给你“等来春天”的机会。李景隆这次学乖了。我进攻你北平,你们坚守不出,我也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龟缩在德州城内坚守不出。
朱棣带着人马回到北平城,派人跟朱允炆联系。内容是这样的,现在冬天已经来临,天气恶劣,我看啊,咱也没什么深仇大恨的,为了各自手下的士兵们的性命着想,暂时还是休战吧。
朱允炆看了这个来信,也同意,本来嘛,自己派出的将领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而且自己朝廷的军队是越打越少,他朱棣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多(托宁王的福),也急需休整。
朱棣看出了这一点,于是再修书一封给了朱允炆,说我这次“靖难”的目的,就是为了讨伐您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您只要把他们给废了,我就罢兵,不然只有继续兵刃相见了。
朱允炆收了这个信,把齐泰和黄子澄叫过来商量,最后决定,为今之计,自己处于劣势,为了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备战,暂时表面上答应朱棣的要求,对外宣称自己把齐泰和黄子澄废了。说实在的,这是一步臭棋。
战场上的死磕,打不过人家,外交上的口水战,也输给人家。朱允炆同学似乎在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时的金陵城监狱里头齐王和周王两人关在一处。从被关进黑森森监狱的第一天起,他们兄弟两就没怎么讲过话。
不知两人在想什么,心思各异。齐王和周王似乎不像以往那般融洽,但齐王的心思最是敏感,岂会察觉不到他们两人之间微妙的变化?形势在变,人也在变,在天家与权力这条路上,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兄弟之间也是如此。
这时候外面不知为何传来些慌乱的声音,只听两个看守囚犯的牢头在闲扯蛋...大多说的是朱允炆出兵打朱棣,连续战败。就连老将军耿炳文都战败回京了。而后又听他们讨论李景隆,几乎都是骂词。
说战败之后,李景隆退到德州,五十万大军就这样被他给坑害的死了数十万。果然是个小白脸子将军,也不知为啥咱们的陛下要用李景隆去打战,他的父亲威武厉害,能文尚武,可不代表他的儿子也如他一般强大啊。
然后又说李景隆在军中好吃懒做啦,有意针对有用之才的将士啦,胆小如鼠之类的,反正这便叫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吧。就连看牢房的小兵们都懂的道理,朱允炆却看不穿,他这皇帝能当得稳么?若是当得稳,除非朱元璋复活....
听闻这些朱榑淡淡的笑了,周王见齐王嘴角微扬起的笑容,轻哼一声:“四哥就是四哥,没什么是他办不成的事儿。即便我们几个皇子与他一起长大,学的都是一样的却总是抵不过他。如今想来真是又羡慕,又嫉妒,眼下倒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是何等的愚蠢。”周王坐在桌边,却心情明朗,仿佛是心底积压多时的一个结终于得解一般,他的皇帝梦是白做了。
朱榑泡了一壶茶,讲明王爷级别的牢房跟一般的牢房是不一样的,稍微待遇上要好一些。毕竟是皇亲国戚嘛,就算是被幽禁,牢房的环境好很多,只是没有自由罢了。
朱榑眉也不抬一下,将泡好的茶递到周王面前,才道:“四哥荡江湖几十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以他的聪明才智,早晚这事儿得成。都说血浓于水,亲戚大过一切,小皇帝一上位一年内削藩五位亲王,你瞧咱们两兄弟不就是如此。而今,二哥,三哥都不在了,四哥便是九王之首,实力最强,号召力也最强,他不替弟弟们出头,谁替咱们伸冤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