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奸计(1 / 2)

永乐记 萧红杏 2333 字 2022-12-2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永乐心中也是乱成一团糟,不由蹙眉左右为难。齐王对她来说就如她的亲人一般,她是万万不愿意伤害他的,可是若是她要和朱棣在一起她便不得不伤害齐王,这可怎么办?

忽的,她又豁然一笑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如今又何苦在这自寻烦恼呢。说不定,他过了这些年内心孤苦的很,他一出来保管就往青楼跑,到时候我便有理由休了他,如此岂不是一样。”

当然她这是安慰自己和徐王妃的玩笑话,哪里能有她说的那么简单。若是凡事都像她想的那么简单,他们这些做皇子的在朝廷上都不知道被算计了多少次,死了多少回了。

徐王妃就这样看着她,知道她不想再多提毕竟这事不是想一想就能解决的,那么就等到那个时候在面对吧!哎,感情的事情真的不好说,都是剪不断理还乱。

朱棣,性格极端,有着偏执的思维与特立独行的作风,绝不容许旁人染指自己的所有物。狂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气势,令人有些无奈,但朱棣其实本性不坏,甚至可以说是温柔善良的,他只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恐怕也没有人会去教他什么是爱,如何来表达爱吧,没有人曾经为他付出过什么。

所以当李永乐求朱允炆放他回北平的时候,从此他陷入了感情的深渊,不可自拔。他痴情,他不悔,他偏执,他挑战天下,他一身伤痛。

他只知道他喜欢李永乐那个女人。他只知道当初她在李永楼骂燕王朱棣的时候,就变成是你先来招惹我的,为什么现在都是我在为你费心,而你却嫁给了其他的人。人说狂徒富贵在青春,我将一生的心思尽投你身,得来的却总是伤心。

而朱榑,可说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活纯粹的一个人。自作多情……自作多情……太过自信,以为花蕊含苞,就必定是为我而绽放,哪知一眨眼,只余满地伤心。对她的感情越深,他就越无法自拔,真的是走火入魔了。

不能,不愿,只有一股深重的悲哀与不甘。为情奔波,来去缁尘,当时错看春情落处,如今繁华无主,空岁追逐,换得一场徒劳。

第二日徐王妃便派了人去了信使居住的客栈。听说是徐仪华派来接头的,送信的这小哥表示迫切想见到徐仪华,方大人(方孝孺)有言在先,这封书信极为重要,必须面呈徐王妃。

见面之后,只听领头的侍卫微微一笑:“特使大人辛苦了,王妃已知晓这封书信极为重要,因此特别交代,这封书信应该先交给王爷开启。”什么?送信小哥当时就傻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侍卫带来的几个人一拥而上,拿绳子捆了,即刻出城,向着朱棣的军中赶去。

话说,就在方孝孺的信使刚刚走出金陵城,朱棣的探子就得到了情报,快马送信给朱棣。燕王一听这事,大怒,这还了得,王妃竟然私通朝廷。朝廷这是想在我的后院放火,气的就想杀了徐仪华。

只叹自己当初看错人,要知道周王的亲生儿子都能去朱允炆那边卖爹,何况一个徐仪华,她是大将之后,徐家眼下与自己也是背道而驰,她或许真的动了邪念。若是她有心要背叛本王,那留在北平的李永乐岂不是危险了。

可转眼又想,妙云岂会是如此贪图权势之人,我与他相识几年她是什么秉性我又怎会不知。可人无完人,人心隔肚皮如此巨大的荣耀,能青史留名的机会她真的不会动摇吗?正当左右苦思挣扎之际,帐外来报,徐仪华派了几个贴身侍卫,带着朝廷送信的人,就在帐外等候。

徐仪华派人把朱允炆的来信,包括送信的信使,一起用快马送到朱棣的军前,听凭朱棣处置。说实在的,这一招实在高明,跟自己的夫君来个坦诚相见。那意思,就是跟朱棣说,这个信件,我压根儿就没看过,里面什么内容,我不关心,不但不关心,我还把送信的人给你带来了,你不是不相信我吗?可以现场问问他。

正是徐仪华的这个做法,才使得朱棣恍然大悟,他果真没有看错她,辛好没有冲动否则错杀一个挚友,做出让自己后悔一生的事情啊!

消息传到金陵,朱允炆和方孝孺是面面相觑,特别是方孝孺,那叫一个尴尬,自己信誓旦旦在皇帝面前说这条计策如何如何厉害,结果人家几个人,一条绳子就化解了危机。哎,武斗斗不过,智斗也斗不过。这可怎么办啊?朱允炆这叫一个纠结。削藩削成今天这个局面,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朱棣在营帐中也很纠结,这打来打去,都还在北平到山东一带转悠,从地理上来说,最近也就是到了黄河的范围内。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不要说手下的十几万卖命的弟兄,连自己想想,都觉得太慢耗不起。

国家的大权还是掌握在侄子朱允炆的手里,他们有的是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但自己只有这么点资本,这要是长年累月这么拖着耗着,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事。

那么,既然朱允炆依然掌控着全国的朝政大权,依然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各种资源,兵力、财力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为什么面对一个叔叔造反,竟然打得这么窝囊呢?

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面,朱允炆自己有一定责任,但也不完全是他的责任。先从朱元璋说起,这位大明朝首任董事长,为人实在是过于强悍,前文书咱们说了,早在为朱允炆的父亲朱标设计接班的时候,朱元璋就下定决心,一步步实施,把开国的老臣老将们,一个个铲除掉。等到了朱允炆坐上皇位的时候,除了身边的几位书生,再要找老练独到的文臣武将,已经是非常非常难了。

但朱棣可不这么看,打着“靖难”的旗号,实际上地球人都知道这是在干嘛,开弓没有回头箭,刀出鞘了,不杀敌人,就得自杀。朱棣长叹一声。他深知这里边肯定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朱棣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应该找军师姚广孝商量一下。作为这次造反的总设计师,姚广孝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也是最应该帮王爷分忧的。

那么,这时候,道衍和尚看出问题来了么?看出来了。不但看出来了,他还想好了计策:“王爷,以老僧看来,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您看,燕军在北方打了三年,只盼能早些打过长江去,把金陵城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