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燕王朱棣亲率大军赶到,见一个小小的娄子镇竟折了这么多将士,恼怒万分。急令大军将娄子镇围了个水泄不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踏平娄子镇。朱棣号令三军:“进攻中只得向前,不得退后,违者斩。”
战斗开始了,战鼓齐鸣,杀声震天,燕军将士像潮水般涌来。官军虽拒河顽抗,以一挡十,终因寡不敌众,被燕军攻破圩墙,杀进镇来。
燕军攻破娄子镇后,继续向东南追杀溃逃官军。守镇官军残部突围后,与增援人马汇集,且战且逃,至齐眉山。齐眉山分东、西两座,地形不高,中间有一谷地南北相通。该山位于娄子镇东南四公里处,北有龙山,南有曹山,西有虎山,东靠红桥湖。
数日后,明军粮草将尽,朱棣决定再次突袭,对明军发起最后的进攻。
朱棣与朱权等人商讨,他道:“虽双方经过激战,我军虽然略占优势,但一时之间也无法打败这支拦路虎,而此时正值明军粮草不足。本王判断,如今正是明军最为虚弱的时候,若是发动总攻可以解决这只拦路虎。”
朱权复议:“四哥所言极是,便如往常一样在河对岸排布士兵,把主力连夜撤到三十里外,趁着半夜渡河对明军发动进攻。”纵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既然都同意了那就干吧!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按套路出牌的人,他还是用了自己拿手的方法,偷袭。晚上不睡觉,摸黑出来亲自指挥了偷袭,他本以为这次夜渡对岸一定能够全歼明军。
燕军求胜心切,只顾追赶,不知有诈。待大部分人马进入齐眉山向南追杀时,官军大将军平安断其退路,大都督何福引兵杀回,紧缩包围圈。隐藏在北、西、南龙山、虎山和曹山后的伏兵一齐杀下。只见旌旗招展,杀声震天,铺天盖地向齐眉山燕军杀来。燕军首尾不能相顾,顿时乱作一团。
燕王朱棣在齐眉山下立马挺枪看得清楚,在厮杀中,燕军部将陈文战死,另一名猛将王真被官军大都督何福和几名大将围困在核心动弹不得,便拔剑自刎。双方伤亡都很大,燕军处于劣势。燕王身先士卒。奋勇拼杀,军心大振。
朱棣万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深夜里又多出一支军队来,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又是那官军魏国公徐祖辉率一支大军赶来参战。燕军更是势单力薄。大将李斌战死,燕王带领将士向东败退。官军大将平安穷追不舍,战了数回合,燕王不支,拨马便走。平安拍马挺槊追赶,一心想刺死燕王,为国除害。正待举槊要刺的时候,燕将王其挡住了去路,与他战在一起。
又是徐王妃的哥哥,每次都是他,每次都在要的手的时候,他的出现捣毁了朱棣的计划。虽朱棣与徐王妃先前有过交代,下次看到必杀之,可战局混乱那徐祖辉岂的身手岂是说杀就能杀得到的。无奈之下只能先顾战局。
朱棣重整兵马,重新杀回核心。齐眉山下、红桥湖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正当两军决战时,官军魏国公徐祖辉接到圣旨,率军回京保驾。徐祖辉一撤,战场上形势便有利于燕军,燕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勇,终于大胜官军。
建文帝犯了大错,把徐辉祖从前线调走了。两军对垒,谁出错谁就输了。朱棣在关键时刻果断坚持立场,稳住了阵脚;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本来略占上风的朝廷军却出错了。估计是朱允炆担心朱棣可能会收买大舅子徐辉祖才会这么安排,这自然有一定道理,但这对前线战事极端不利。
因徐辉祖被调回去了,齐眉山就只剩下了何福一支队伍。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孤军奋战的何福军队又出现了粮荒,何福本想等平安调粮回来,但又怕粮荒会引起军士恐慌,于是下令向齐眉山附近的灵璧移军就食,以解燃眉之急。
探子来报何福带移军去了灵璧,朱棣便猜到是明军的粮饷不够了。便叫来宁王朱权交代:“十七弟,朝廷运粮便要到了,由平安领导。切莫不能让明军粮饷归位,你带上朱荣,刘江率轻骑截取对方粮道。并且带多名壮士去阻击官军的援兵,让朱荣带人埋伏,等候两军疲战时再来参战。而本王则率兵径直对平安的运粮军队实施攻击。”
宁王朱权得令,便麻溜的去办了。
疲惫的朝廷军最终不敌严密部署的燕军,被杀者数万余人,被夺军马三千余匹,五万石粮食全“送给”了燕军。面对此等格局,平安无计可施,只能率军逃到灵璧城,闭门坚守不出。然而最终灵璧并没有守住,灵璧之败,共有37名朝廷将领被俘,投降士兵不计其数,还有两万匹战马也归了燕军。
两人属下士兵本来就已经疲累交加,护送粮饷的队伍却又被朱棣击败,粮饷全部被夺走,这下子可算是要了南军的老命,饭都吃不饱,还打什么仗。于是何福,平安一碰头,决定明日突围逃跑,为保证行动一致,他们还制定了暗号:三声炮响。
第二天,南军士兵正在打包袱,准备溜号,突然之间三声炮响声起,士兵们听到暗号,二话不说撒腿就跑。
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北军在前一晚制定的进攻暗号也是三声炮响,就是说这炮是北军放的,进攻的北军遇到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就跑的南军,局面就是一边倒的屠杀,全歼南军,俘虏平安在内的南军三十七员大将,南军主力彻底崩溃,再也组织不起来像样的反攻来阻挡朱棣,可以说扫清了朱老四最后一颗绊脚石。
原来北军也在同一天制定了进攻暗号,而这个暗号正好也是三声炮响!
所以说打战什么的,不光靠谋略胆识部下等等等等,人品和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