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燕军入京(1 / 2)

永乐记 萧红杏 2165 字 2022-12-2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朱棣顺利的收买了谷王和李景隆,若是谷王也算是说的过去,好歹他也是一番之王和朱棣乃是亲兄弟,一个爹生的。可李景隆就不太好解释了,他当初被朱棣打的四处逃窜的时候难道忘记了?那般的耻辱被多少人暗地里骂,他心里也是有数的,何况黄子澄当着他的面要求朱允炆杀了他,最后他侥幸活下来。

难道他就不恨朱棣么,事实告诉我们,他没有,他不但不要脸,连面具也不要了。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出了这样的儿子,可能会再气死一次。

谷王朱橞,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朱元璋的器重,洪武二十四年册封为谷王。统领上谷郡地和“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朱橞藩宣府后,一边兴建谷王府,一边搞戍边建设。他积极贯彻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略,构筑长城,戍边御敌,做出贡献。

谷王朱橞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朱橞见大势已去,便和李景隆里应外合开门南城,迎王纳降。

当天夜里,守备金川门的李景隆收到了来自朱棣的手信。览毕,李景隆不禁暗自惊忖:“燕王竟如此宽宏!”信中开出的条件很优厚,且言辞诚挚。

此信出自姚广孝之手,说白了就是劝李景隆开城投降。并承诺事后不会清算他的罪责,并许以高官厚禄。

李景隆下定了决心。当即取出纸笔写下了回信。“某愿于明日子时开金川城门,介时望燕王速速入城。”建文朝就在这一来一去的书信中濒临湮灭了。

夜色浓重,无月也无声,黑暗之影若隐若现。朱棣派出的数百名轻骑兵举着火把快速奔向金陵城下。

“喂---!城里边的兄弟们!都准备好了吗?”

骑兵们在黑洞洞的城楼下连呼了三声才得到了回应。

“喂---!都已经好了,子时再来吧!”

燕军的士兵们闻言后挥了挥手中的火把表示收到了信息。城楼上的守军也象征性的对着黑夜射了几箭表示回应。

月上高楼,子时已到。朱棣的大军有条不紊,整齐地进入了金陵城。

永乐时代开始了。

徐仪华有个大哥叫徐辉祖此前也提过几次,他数次都拦路坏了朱棣的好事。对此人朱棣是恨的牙痒痒嘴上说要杀了他,可一时都不曾真真的动过手,许也是顾及徐王妃和徐氏家族不想真正坏了两家的情分。

为什么朱棣会这样想呢,他可是个为了目的会耍手段的人,当然他也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人。徐辉祖还有一个弟弟名为徐增寿,魏国公徐达第四子,母孙夫人。

也就是徐王妃的弟弟。徐家四弟徐增寿可跟徐家老大徐辉祖不同,他是站在朱棣一边儿的,好歹是朱棣的小舅子嘛。打断腿连着筋,说到底还是亲戚。

六月十三日清晨,内官来报,左军都督徐增寿暗中策划投降燕王,事情败露,被御史魏冕、大理寺丞邹瑾等率同官十八人捽捉痛打了一顿,并奏请皇上下旨诛杀。徐增寿以前同朱棣一直关系很好,朱棣起兵后,他与其暗地勾结,不断将“京师虚实输于燕”,见燕军攻到城下,便欲谋为内应。

朱允炆亲自诘问有无投降之事,他自知理亏,拒绝回答。已面临穷途末路的朱允炆依然恻隐之心未改,不忍处死徐增寿,只是命卫士们将他禁闭于寝宫附近的左顺门内。

眼看燕王便要攻进紫禁城,朱允炆才一改平日仁柔,发起狠来。他仗剑来到左顺门,向徐增寿发问:“朕曾疑燕王朱棣反,你却如此对朕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造反呢?朕轻信了你,眼下燕贼已破金陵城,徐增寿你屡次密告京中部署给燕贼,为朕所发觉。朕现在问你,你可觉得冤枉?”建文帝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只低头跪在地上。

建文帝见他不语,怒火大盛,亲手将徐增寿斩杀于殿庑之下。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位一向温文儒雅的儒家皇帝竟会有这么大的怒火,但是,这时杀徐增寿已于事无补了。斩杀徐增寿后,朱允炆又遍寻李景隆不得,身边仅剩下一些近臣。见大势已去,他茫然丢到手中的长剑跌跌跄跄跑回宫中。

既然徐增寿暗地里勾结燕王,难不成大哥徐辉祖不知道么?他当然知道,他劝也无用打也无用,心里想着反正家中有当年洪武帝赐的免死铁牌,若是将来四弟被建文帝治罪,便拿出免死牌还能保他一命。谁知,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徐增寿就被朱允炆亲手斩杀。失策啊,失策。

建文四年,七月。在李锦隆与谷王两个内奸的帮助下,朱棣的军队轻松地攻入了金陵城,可朱棣很聪明,他没有立马攻入皇宫,第一件事却是去朱元璋的陵墓,以表自己的忠心,他终于履行了先祖的遗愿,要抚平奸臣了。

朱棣下马登楼,凭栏远望,雄伟的京城尽收眼底。东面的钟山像盘龙一样蜿蜒环抱着京都,西面的石头山像猛虎一样雄踞在大江之滨,浩浩长江从金川门下向东北方向流去。城内东南角那一片金光耀眼的楼台殿阁便是皇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