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看病(1 / 2)

永乐记 萧红杏 1839 字 2022-12-2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永乐本要伸手去拿糕点,她手还没碰到琉璃盏的边儿听欢欢这般说,便缩回了手。却只闲闲一笑,道:“世人都不了解他,只会拿一些俗语去评论他。他们那里知晓,成功诱出所有人的坏性情,而不成功者培养善良的性情。他有不世之功,可谓是这一时代神一般的人物。他在我心里就是神,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深深的崇拜着他。能被这样英雄气概的人喜欢着,是我此生的荣幸!”

欢欢一愣,却不质疑:“小姐你被皇上迷得五迷三道的,连五感都丧失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现在是局中人自然看的不够真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人人都说皇上能挣得天下,还是因先皇的仁慈所致。在这四年左右的战争期间,据说建文帝曾嘱咐领兵大将勿让朕担负杀叔之名,有人据此判断说皇上之所以打赢了这场战争,就是因为这句话。”

听了欢欢的话,李永乐无奈的笑着摇头:“靖难之战打了接近四年之久,燕王屡陷死地,幸好他运气不错,而建文帝派来的又是大草包李景隆,所以燕王虽只拥有北平一地,却始终没有被打垮。虽我也有听闻建文帝有过这句“勿让朕担负杀叔之名”

可我却不大相信呢。我在想,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如果这句话真有这样的效果,那么燕王麾下大将张玉又何至于为了救燕王而战死呢?燕王又何必打了三年多的战争,屡屡陷于危难?他冲锋在前就行了,反正对方不敢伤他,他不早就杀到金陵城下了么?”

欢欢听的仔细且好奇的问道:“小姐,当初皇上靖难之时,你是跟在他身边的,你给我讲讲呗!”

李永乐很愿意效劳的点点头,继续说道:“如果这样的事情是真的,那一场场大战,成千上万的伤亡又何必出现?为了彰显建文帝的仁义,这样荒诞的故事居然也编得出来,居然也真的有人相信。可见是建文余孽别有用心编造出来糊弄世人罢了!

如果建文帝真说过这样的话,那我只能这样理解:你们一定要在战场上砍死那丫的,千万别捉个活的回来给我添麻烦,如果抓了活的,我还得亲自下旨宰了他,那显得我这个侄儿多不仁义?”

一提到朱棣,李永乐就停不下来,续而喝了一口茶又说:“事实上战场上刀枪无眼,皇上多少次死里逃生,都是他自己拼出来的,靠他手下的兵将救出来的,大将张玉就是为了救他而战死。我与建文也曾是朋友他对我其实很好,那是因为我不会影响他的皇权朝政,我毕竟只是一个女人,可他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黑皇上我是万万不答应的。”

“可我听说建文帝是个知书达理的好皇帝,对百姓对朝臣包容大度的很。”欢欢目光里满是疑问的看着李永乐。

李永乐闻言不由翻了个白眼,道:“是啊,建文确实是个书生皇帝,君臣之义、宗法关系、继嗣制度早已深入民心,成为儒教士林维护的最高利益者。可若让建文帝顺利建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官政府,北元残余,实力尚存,西方的贴木儿大帝正虎视东方。

朱允炆领着一帮废物草包抑武扬文,恐怕大明也要二代而终了。以皇帝正统,掌四海之地,握百万雄兵,居然败在凭八百人起家,只有北平一地为后方的皇上手中,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废物?”

话闭,欢欢眨着眼睛看着她,心里满满的震惊。李永乐对朱棣的了解与信任让她感动,一时间竟无言以对。李永乐见她一副质疑的眼神,心里也明白古人对按照儒教弘扬的理念,朱棣不是英雄而是谋权篡位者,他们怎么能放弃万古长存的道义而去迁就一个叛逆,所以欢欢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朱允炆是正义的一方,他是大明名正言顺即位的天子。他打算以仁义治国,从他名号为建文帝来看就看得出他重文不重武,在国家和自身利益面前就算你是个善良的书生,一样会做一些违背良心违背天道亲情的事,朱允炆就是这样。

不然哪来的残酷的削藩行动?凭什么不能说他就因为他是个受害者,他被抢了皇位吗?那是他自己无能在那样一个时代你重文臣,那我只能说造反的辛好是朱棣,最起码国家还是姓朱,还在朱家人的手里。

若是换了个别家的人,你朱允炆丢的不是一个皇位,而是老祖宗打下来的整座江山,到时候你死了你该如何有颜面去见朱元璋?朱棣杀几个前朝老臣那是必要的,换做谁都会这样做,一是为了稳定他目前的政治地位,二是不能在让人危言耸听破坏了整个国家的治安。吃瓜群众就是这样总觉的自己正义感满满,当事情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呢?

这些人你杀还是不杀?人间的正义究竟是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为什么不取出来呢?它没有优先权!在人们的心里,第一个是自私,其余就是权威,势力,亲疏,情面等等。等到这些角色,演毕,才轮到我们可怜的正义。

“小姐,小姐,不好了。齐王殿下突感不适有些晕眩的状态....”此时喜喜匆匆来报!

李永乐皱起了眉眼,登时站起身子问道:“可有请大夫来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