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会错意(1 / 2)

永乐记 萧红杏 1885 字 2022-12-2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明初盐政实行开中法,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

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想法获取盐引,高价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驸马富阳候李让的家人进行这一活动被人举报,锦衣卫将其拘捕审讯,却得出了一个“诬告不实”的结论。朱棣对此案却很认真,命相关官员再审,发现原来是锦衣卫官员收受贿赂后造假。朱棣对大臣们讲,富阳候的儿子是我的外孙,谁敢诬告?于是,下令都察院再行严审。

驸马富阳候李让的儿子见事不好,赶忙跑来向姥爷朱棣承认错误,请求免罪。谁知朱棣严厉说到:“天下人都应共同遵守法律制度,怎么能为了个人亲情而撤废呢?你们这些贵戚本应奉公守法,怎么能仗着君王恩宠去阻碍法令旅行呢?轻慢法令以获取利益、贿赂官员而逃避刑罚,不可得到赦免!”

朱棣随后对负责此案的都察院官员的一番告诫:“宥罪可施于疏贱,而贵近不可侥免,行法必先于贵近,则疏贱可以知警。富阳侯家人,其治之如律。”

意思是,对于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可以将他们的一些违法行为施以宽大,而对关系亲近、地位高贵的人,就不应当让他们侥幸得以免罚。执行法令一定要先于贵近之人,这样就会使疏贱之人得以警惕,不去违法犯罪。他责令对驸马富阳候李让的家人,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予以治罪。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虽说都颁布了一些法令,但实际奉行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朱棣能说出“行法必先于贵近”,不论动机如何,还是很不错的。

先前有言,朱棣有个弟弟代王就藩大同。被朱允炆圈进在大同之后,朱棣登基又被释放,然,这厮本就不是安分的爷,什么事情伤天害理他就做什么事情,是个实打实以权力欺压百姓的恶霸。

大同的老百姓被他压制数年等同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本被圈进后家家户户高兴的恨不得放个鞭炮庆祝一下,每家每户张灯结彩。谁知朱棣一上位又将这厮给放出来了。老百姓心里苦啊,这个祸害又回来了。

朱桂出生时,明王朝已经建立七年,可以说他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长大的。与他的父亲朱元璋和几位年长一些的皇兄相比,朱桂没有经历过战乱年代艰苦生活的磨练,更没有经过带兵打仗的军旅生涯的考验。

明朝建立初期,他的父皇忙于剿灭元朝残余势力,整肃朝纲,剪除异己,没有多少时间教育培养朱桂等一些年少的皇子。才导致他性格暴躁,无所作为。只能顶着皇室的帽子,骄横跋扈,为害百姓,纵戮取财。(这王爷,不如小权子一根手指头。)

解除圈进的代王,仍然没有改进。朱棣也自是了解他这个胡作非为的弟弟,曾经也对他的所为感到头疼不已。代王被人告发后,朱棣赐玺书给他说:“闻弟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且王独不记建文时耶?”又下令从今起王府不得擅役军民、敛财物。

当时朱桂已经多次被人控诉行为不轨,朱棣赐敕列其32条罪状,召朱桂入朝,可是朱桂不来。朱棣第二次召他时,在中途把他遣还,并把他的三护卫革去。

千荨回来之后把跟在李永乐身边的事一一交代给了朱棣,朱棣听完后神情不愠不火,抬眸问道:“她把永乐楼给了沈通?而后还与齐王替沈家伸冤抓了犯人?她回去一月有余倒是忙的紧啊.....比朕这做皇帝的还要忙。”抿紧了唇,做出让千荨出去的手势!

千荨走后,他忽面色一肃,一字字地道:“沈通?齐王?难怪你乐不思蜀的不愿回宫,恐,连朕长什么模样都不大记得清了吧!”

李永乐回了妙锦楼大概三日左右沈通才回来,站在李永乐的闺房外并未踏进,记忆中他好像从未踏进过她的闺房。男儿身,阳刚卓然,男儿貌,清傲凤华,男儿魂,顶天立地!

他清眸扫进屋内李永乐正与欢欢在说话,扬声道:“永乐....”他的声音清冽如水,并不见他刻意提高声音。

李永乐这才回眸瞧定沈通,阳光太盛,模糊了他面上的神情,依稀眉目俊朗,满脸认真,只那双黑而深的眸子却无端越发黑亮起来,就那样锁着她柔情似水,带着一股令人不知觉中沉醉而不可自拔的魔力。

李永乐有片刻的恍惚和晕眩。四目相对李永乐撑着下颚对他招了招手:“沈通.....外头晒人的很进来吃口茶。”

沈通目光收回有些微微羞涩看向别处,这才缓缓的第一次进了李永乐的绣房。李永乐看向欢欢:“欢欢...去沏一壶新茶给沈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