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天凉好个秋(二)(1 / 2)

宦海云飞 灵台山祖 1517 字 2022-12-11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国藩等一行人离开低洼的沿河水稻地块,向停在土路上的汽车走去。他们要离开这里,到连成片的覆膜玉米地去看看。

现在,覆膜的玉米都进入了蜡熟期,农民们忙着进行站杆扒皮晾晒。所谓的蜡熟期就是成熟之前,籽粒已经灌满浆,用手一掐,里面的物质如同蜡状,只要晾晒一下,让籽粒坚硬起来,玉米就成熟了。玉米秸秆在地里站着,把玉米的外皮扒开,让它们见到阳光,尽快成熟,就是站杆扒皮晒啦!

覆膜玉米是连片种植的。全乡一共有六万多亩。

这片玉米地,如果不去看硕大的玉米棒子扒完皮后在太阳下闪着金色的光芒,还以为是盛夏时节。为什么呢?

原来,覆膜的玉米品种都是本省的晚熟品种和南面j省的玉米品种,生育期长。覆膜栽培后,在玉米已经成熟时,它的秸秆还是绿的,没有变黄。要不,怎么能成为极好的青储饲料呢!

连片的覆膜玉米绿意盎然,秋风吹过,叶片沙沙作响,在漫山遍野金色美景映衬下,连绵的绿色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李国藩和专家们在不同的地块抽了几个样,量了株距、每穗玉米的籽粒数,大致估算了一下产量,李国藩自己也震惊了。

按照估算,平均亩产会达到六百五十公斤,比正常种植的产量高出百分之四十多。这还不算青储用的秸秆带来的收益。

按照市斤计算,每亩产量多出五百多斤,全乡六万亩地要多打粮食三千万斤;现在的玉米单价四角五分左右一市斤,全乡老百姓就要增收一千三百多万,去掉增加的各项成本,还会纯增收一千一百五十万。平均到全乡两万四千多口人,人均增收近五百元。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简直可以用创纪录来形容。如果加上今年几项工程所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水稻增加的收入,不算养殖业和蔬菜温室栽培业,人均增加七百元还是能够达到的。李国藩很兴奋。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一看,是乡党委秘书刘博。

“喂!啊!陈书记来啦?噢!好好,我马上回去。”李国藩放下电话,抱歉地对几位专家说道:“各位老师,真抱歉。县委陈书记来我们乡检查工作。刚才在河边的低洼地,手机信号不好,没有接到通知。现在得马上赶回乡里。车先送我回去,返过来再接各位老师。”

“好了,国藩,快走吧!别让领导等急了。”魏教授催促道。

回到乡里,县委书记陈文玉正在郝立刚、郑志和王子豪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观察招待所附属食堂的沼气池。陪同陈文玉一起来的有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肖永顺、副县长于峰。

陈文玉不到四十岁的年纪,鬓角有了几丝白发,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透着精明,略显肥胖的脸上,一双不大的三角眼半眯着,偶尔会闪过一道寒光。李国藩暗道:这是个厉害的主。

见到李国藩,陈文玉很热情,丝毫没有端领导的架子。

握了握手,陈文玉笑道:“国藩同志,今天从县里往新春走,一路上我的感慨颇深啊!新春乡一年其他变化都先不谈,单单是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这一项工作,就是一件了不得的成绩。我下车实地看了一下,也查了一下每穗玉米的粒数和株距,看来,平均亩增收至少在四五百斤以上。呵呵,国藩同志,还有这省农科院科学家们搞的沼气池,推广开来也是了不得的成就啊。我今天不走了,你安排一下,咱们先到田间,看一下你们的旱改水和覆膜玉米,然后安排和农户座谈及与专家会面。明天看一下中学建设和北极集团、嘉里乳业奶站的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