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言之有物(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贡院封闭之后,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陈初六在房中,点着一盏灯,仔细琢磨这次恩科的事情。

陈初六在舍人院提过了之后,朝廷打算尝试一番,将策问提到头场。这群考官之中,浦城章是清流领袖,经学大家,诗赋、论都是能来的,他也在地方为官数年,对实务估计也不会太外行。

晏殊则是文坛巨匠,也是领袖一般的人物,又是多年的翰林,神童入仕,威望颇高。盛名之下无虚士,晏殊的本事,陈初六是知道了。

想要在这两人的眼皮底下,为徐良骏、何健京他们开点后门,可谓难于上青天。不过,陈初六也根本没想给他们开后门。徐良骏等人早已入京,上门拜访的时候都吃了闭门羹。陈初六倒是不怕风言风语,但不能误了他们。

策问一般是考五道,凡诗赋进士,子策、史策各一道,时务二道。子就是诸子,除了儒家意外的道家、法家之类,史就是史书,一共十七本史书。

古人读书的顺序,一般是用论语、孝经启蒙,而后深读儒家经典。这些书滚瓜烂熟,便需十年寒窗。十年之后,才可缓缓的读史、读诸子之言。若是都读通透了,少说也要十年。

蒙学七岁起,二十年之后,就是二十七。若是不勤奋的人,恐怕到三四十岁,也还读不通透。三十年埋首书堆,这种人就算读出来了,极少有不是书呆子的。

古人当官,其实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去读。先开蒙,再读儒家经典作为立身之本,知仁义道德。再读史书,以史为鉴,才知道一些处事的手段。最后读诸子之言,便懂得了变通之法,读到最后,便是道家的经典,然后就是周易了。

这个时间太长,现实情况很难允许,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到通透的那一天。科举乃是抡才大典,便只能妥协一下,重才华而轻实务。那些诗赋经义的,至少有一个好一点的脑子,将来再学别的也容易了。

这个顺序是天然的,陈初六无法改变。虽然倡导事功,也没有要重实务而轻诗赋,而是先策问而后诗赋,没有轻重之分,只有先后之别。

策问五道的题,基本只能陈初六来拿定。若是出得偏僻了,考生不知道,当场骂娘然后胡写。若是出的题大家都知道,要么早已盖棺定论,要么争议颇多,想要看题拿分,就比较难了。

考虑了考生之外,还得考虑考场之外的。譬如若是考史策,那就不能让考生容易联想到当今之事,若是考时务,也要避重就轻,不能触及到相关利益。若是考诸子之书,至少要选一些利于维护统治的。

想定下考题,可谓难矣,陈初六暂时还没办法。这次考官之中,除了主考、副主考之外,还有二十名考官。二十人中,有十人是初考官,还有十人是覆考官。此外还有编排官、弥封官,这些以御史、内侍充任。

考试之时,每个考生都有一间小房子。写卷之后,内臣收之,交给编排官。编排官就讲卷首的姓名籍贯去掉,用编号排好,又交给弥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