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隔座送钩春酒暖(2 / 2)

纪绪心想:看来这些地方官员,对于吃喝,都有颇多的研究,心中便略显不悦。但路官、州官和县官都是地方官员,受省府辖治,不受纪绪管理。

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踏乡记.十全风味”,垆肆主管早已在门前等候。

进了雅间,主管解释本店的特色:“泸味为泸菜风味体系组成的总称,是泸菜味道的总括。泸味体系包括大众家常风味、肆市酒楼风味[小煎小炒、干烧干煸、火爆火烹风味]、筵席风味、河鲜风味、乡村九大碗田席风味、泸酒窖香风味、小米滩火锅风味、小吃风味、烧烤风味、民族风味等,被誉为泸菜‘十全风味’。

纪绪说:“你不要上过多的菜,来个‘泸酒窖香风味’即可。”

【五】《江阳竹枝词》歌谣

佐酒女拿来了六坛顶级的“泸州大曲酒”,这种酒,官员们平日里见都见不到。

纪绪本不想喝,王翼劝道:“大人也累了一天了,又是晚上,喝一点,歇歇脚吧。”

达鲁花赤白音也在旁帮腔:“是啊,大人,到了本路,怎能不尝尝泸州老窖?盼着您泸州大曲提提建议。”

看到大家都直勾勾地盯着这几坛好酒,便说:“既然是贡品酒,味道自然差不了。”纪绪又笑着说,“这样吧,我们喝一坛,替皇上试试酒,其他的都拿下去,换上常卖的大众口味的酒就行了。”

官员们脸上都乐开了花。

佐酒女边往上端菜,边唱着《江阳竹枝词》:

“金陵糕点百样果,

泸南美食赛姑苏,

风味佳肴名京都。”

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泸南美食比江浙菜还好!

【六】《酒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酒过三巡”这种说法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以后。

唐代以前,人们进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与宴者各有一席,分散而坐,为之斟酒也不会有“巡”的感觉。随着胡床[一种高脚折叠椅]传入中原,人们有了高凳,为此逐渐发明了餐桌。

“三巡”一般是指主人敬主宾,主宾回敬主人,主人敬本桌客人。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表示宴席当中酒和菜都吃得差不多了,饭局已到尾声,该谈论正题了。

纪绪提出了话题,说:“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店面已换上‘踏乡记’的牌子。看到我亲书的、意气风发的三个大字,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大家满脸疑惑地看着纪绪。

纪绪说:“牌匾是一种象征,是经营事务品质的一种保证。也就是说‘踏乡记’是最好品质的标记,这个‘品质’包括经营人的和经营物的。所以说,不是任何场所、任何人都能挂这个牌匾的。谁要挂这个牌子,必须进行考察。那些管理、质量、服务都过关的,才能悬挂,否则应立刻撤匾。”

王翼领悟了纪绪的意思,回应道:“好的,大人,我们立刻组织人员进行一轮考核。”

看到有些官员不以为然的样子,纪绪问:“你们谁能给我讲讲‘踏乡记’这三字的寓意啊?”

王翼说:“我的理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到此地,看的是当地的美景,学的是当地的文化,吃的是当地的风味,记的是当地的风情。”

纪绪道:“嗯,不错。还有呢?

白音说:“从大人的那幅对联里,我理解到‘踏乡记’是我们这些远离故乡游子的‘心记’。”

纪绪问:“什么‘心记’啊?”

白音说:“美好童年的记忆——青梅竹马的玩伴和母亲的味道。也许从小青梅竹马的玩伴,已婚嫁他乡;但母亲做的饭菜,香味依旧。”

纪绪频频点头。

白音接着说:“每当我踏上归乡的路,记忆的全是美丽的乡愁。无论走到哪里,思乡依旧。我生归故里,魂亦归故里……”

纪绪说道:“‘踏乡’有很多层意思。比方说‘人生在世无自由,明朝踏乡无他意’是什么意思?谁说说?

施酒监说:“大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明天回家乡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纪绪哈哈一笑。

【七】《游山西村》陆游.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纪绪总结性地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这一方水土上的父母官都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天人合一’作为治理一方水土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山村融入自然,让城郭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古城池的历史文脉。

这样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格与韵味,也是保持各地特色的关键所在。而保护、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各地历史的‘命脉’,无形中就留住了城池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

对于‘踏乡’来说,‘乡愁’不只是‘我在这头、伊人在那头’,它更是看人间百态的窗口,是一个民族不能取代的精神家园。

‘记住乡愁’,不能只顾‘城’而失‘乡’。这个‘乡’,就是‘乡土’,就是特色。我们不能把每个城池都建成像成都或金陵那样‘锦绣钱城’的,要各有各的特色。这样有乡愁情结的人可以四处看看,这样便可以发展旅游,为当地百姓增加一份收入。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乡愁不是一种病,他是诗人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就像陆游在‘柳暗花明踏乡归’里写的那样: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那是‘特色’;也不要说在丰收年景里,待客的菜肴太过丰繁,那是‘风俗’;山峦重叠水流曲折,不要担心无路可走,这是‘乡愁’;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一村,这才是‘踏乡’。”

听了纪绪的理念,官员们表示赞同地频频点头。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