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此际相思必断肠(2 / 2)

“知道,让你姐姐和你一起拿过去……”柳好好把《鼠至调新律》递给了如烟,“这是上联,要贴在右手边的门框上[即门的左边];”她又拿起了《鸡鸣早报春》,端详了片刻,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起来,“你刘伯伯也真逗!”她递给儿子小柳义,“这是你的,仔细拿好了,赶快贴自己房门上……”

小柳义高高兴兴地、小心地拿着春联走了。

【三】《贴年红》春节习俗

贴年红,

就是贴春联、门神、横批、

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

柳好好对刘基说:“刘大人,您再写几副‘春条’和‘斗斤’吧,把家俱、影壁都贴一贴,既然过年,就得有过年的样子。”她说着便拿起了剪刀和红纸剪起了窗花。

刘基赞叹道:“柳夫人的手好巧啊!”

柳好好说:“你们江浙不是剪窗花最早的地区吗?”

“是啊,早在唐代,江浙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女人们剪纸为花、春蝶、春钱等,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木之下,相观以取乐……”

“刘大人,您知道最早贴春联的地区是哪儿吗?”

“这,我还真不知。”

“成都呀~”

“成都?”

“相传,后蜀皇帝孟昶在一次过年时写下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公认是最早的春联。后来,贴春联的习俗被全国各地争相效仿。”

“噢,是这样啊!”

“您听说过大秦[指西欧]的‘圣诞老人’吗?”

“听说过,好像是日耳曼帝国巴里地方[今荷兰]有个人名叫尼古拉斯,他家庭富有,父母亲是非常热心的天主教友,尼古拉长大以后,便把丰富的财产,全部捐送给贫苦可怜的人,自己则出家修道,献身教会,终生为大众服务。”

“我们这儿有‘春节老人’,而且比‘圣诞老人’早五百年呐!”

“这我知道,就是阆中的落下闳。”

“对,明天春节,您就会看到大街小巷,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在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呢……他们都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

刘凯他们一进门听了一耳朵,便问道:“落下闳是谁?”

柳好好说:“‘春节老人’呀……就是把‘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的人。”

“以前‘过年’和‘过春节’不同吗?”刘凯又问。

柳好好说:“是啊,虽然我们‘过春节’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但‘过春节’不一定在春天过。”

“这是为何?”

“这,就让刘大人给你讲讲吧!”柳好好笑着对刘基说道。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第一个月叫元月[或正月]。不同朝代,元月日期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可见那时,元月是岁首,春节是迎春,迎新年与迎春天,两者时间不一定相同。真正把这二者统一并沿用至今的人,就是汉代的落下闳。

落下闳,姓落下,名闳[hong],字长公,巴郡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5年],历法由于多年未修以至于非常混乱,与天象严重不合而影响农业生产。汉武帝下旨编造新历,除依靠以司马迁为首的官方天文学家,还广泛征召民间天文学家进京修历。在同乡谯隆推荐下,落下闳应征入京,与唐都等人修制了一部历书,他担任主要的运算工作。

经比较鉴定,汉武帝认为落下闳等制定的历法优于其他17部历法,于是在公元前104年将其公布实施。并在当年改元‘太初’,这部历书就叫《太初历》。

《太初历》采取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方法,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其间只作过几次小的修改。这也是中国有史记载使用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最科学完整的历法。

《太初历》中,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并制定了确定闰年的方法和以‘雨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为正月、‘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孟春’是春季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第一天,称为‘元旦’。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常会出现在春节前后。从此,中国人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才真正吻合了。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人,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

这时,华正拿着着几张年画和颜如奴走了进来。

颜如奴说:“夫人,早饭已经备好了,请夫人过去用餐吧。”

“今天的早餐吃什么呀?”柳好好问道。

“汤圆、红汤面,还有红豆粽子。”颜如奴回道

“这是我们四川的风俗……你跟刘大人说一说,我们蜀地为何过年吃这些?”柳好好提示道。

颜如奴说:“一碗汤圆,象征的是生活的圆圆满满,甜甜美美;吃红汤面,就寓意着财源广进;吃红豆粽子,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我们四川过年不吃饺子,也就是说‘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小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柳好好又道,“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把春联贴好,就去吃早‘饭’,不!吃早‘餐’……”柳好好笑了笑,问颜如奴,“你的屋子贴春联了吗?”

“没有呢。”

柳好好把一幅《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春联递给颜如奴:“你让华正帮你贴上。”她把一幅写有《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春联递给华正说,“这幅贴我屋子正堂大门上。”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屋瓦上的雪开始融化,雪水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溜着,恰似下起了春雨。

柳好好拿起《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的春联说:“刘凯,把这幅贴你们这房的屋门上吧……哎,刘大人,怎么没有我房间的春联?”

“你是大才女,还用我写?”刘基笑道。

“我写就我写,把你这幅改几个字不就行了。”柳好好接过毛笔,思索起来,“刘大人好像特别喜欢梅花?”

“你怎知道?”

“我看你,经常对着院子中的那株白梅看,再看你的诗对里又是风啊,又是梅的……”柳好好在红纸上写下了《风抚梅花巧言雪,雨打海棠喜听月》的诗对,并告诉刘基,“我最喜欢海棠。”

华正贴完了春联又回来取,便问:“哎,怎么没有我屋的春联?”

柳好好递给华正两个大红“福”字,说:“你的屋子,贴俩‘福’字就好!”

华正高兴地接过福字:“我去倒着贴,这叫‘福到’啦~”

刘基连忙制止:“哎…哎…哎……你可不能倒着贴‘福’字。”

“为什么?”华正问,“我看他们……有倒着贴的!”

刘基纠正道:“他们不懂,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等器物。”

“噢~还有这讲究!”华正带着俩“福”走了。

柳好好问:“刘大人,若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怎么办?”

刘基说:“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琵琶结[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