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紫案焚香暖吹轻(2 / 2)

仅仅举行了七届的科举,朝廷又决定取消了。

沈休文对朝廷拿着知识分子当儿戏的做法非常不满。既然朝廷取消科举制度,那么我们将在民间保留和发展花间科举。他们今年准备大搞一番,规模搞成全国性的大选秀。他们年前就往全国各大城市广撒“英雄帖”,邀请全国各地的美女进京参选。

截止到二月底,全国各地共来了近三百名美女,给春天的京城增添了光彩。真可谓:才子佳人满京城,你不动情也动容。

沈休文把全国各地来的美人按照行省分了六个赛区——

腹里区:中书省直辖地。

东北区:辽阳行省、岭北等处行省。

中东区: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江南区:江西行省、江浙行省。

东南区:湖广行省。

西南区:云南行省、四川行省。

活动准备在三月份举行,先进行一次初选——分区赛,每区选出“五朵金花”参加四月十八日的半决赛。

每年的评花魁活动都在“畅春院”举行,因为畅春院是京城规模最大的“夜总会”,而且它有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醉红楼”歌舞厅。

今年,沈休文更是把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在“畅春院”。颇具商业头脑的青楼老板诸爱芳早已嗅出这其中的商机,她找来了活动的组织者王实甫和沈休文商议——如何通过这次初选来赚钱。

他仨商议决定:把初选活动改为大众投票,票数最多者将是五魁,专家评定师在初选时作为裁判。并且规定,一两银子一票,所得银两,他们按二二二四分成——诸爱芳拿“四”,王和沈各拿“二”,其余两成分给其他评委。

随即他们向全城男子发出一纸告示:从三月六日晚开始,在“畅春院”举行分赛区“评金花”的活动,为期三十天。任何人均可进行推荐,一两银子一份“荐书”,“荐书”最多者将是本区“五魁”。

“荐书”就是花榜选举的票,当时不叫“票”,很文雅地被叫作“荐书”。

此告示一出,每个城市的领队或老鸨,便展开一场拉票战。这也高兴了京城的公子哥们,成天价不是这家领队带着美女请吃饭,就是那家老鸨领着闺女请喝酒。

————————————

注释

[1]《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