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甘为浮词又陆沈(2 / 2)

明本同情地说:“看来,这房子是不大好找。”

“多谢长老!说来也巧,今天被小生找到了。”

“这处所好不好?”

“千载难遇,十分满意。”

“座落何处?离小寺近否?”

“近得不能再近了!就是宝刹,岂不是第一等幽雅清闲的好地方!”

明本一听,原来看中了普救寺。说实在的,本寺的确是读书的好地方,可是完哲笃是蒙古子弟,饮食断不得鱼肉荤腥;寺庙则是素净场所,岂不有污秽佛门之虑。今日如果借给完哲笃,恐怕不大妥当,还是不借为妙。

————————————

注释

[1]师父

师父不是师傅,和尚不可随意称,这些佛门称呼是有讲究的。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一个代表。而佛门里的“称谓”,常代表着出家人担任的不同职责,有时也标志着修为德行所得到的公认。

一.如何称呼出家人?

(1)师父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已经落发剃度出家,在家居士都可称其为“师父”。

师父,绝不同于师傅。“师父”与“弟子”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亲切的尊称。

(2)法师

法师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是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现在也是出家僧人的通称。遇到出家人尊称一声“法师”,或者“师父”都是比较恰当的。

若以更严格的佛门规矩来说,法师也根据其修学方向有不同称呼:

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的僧人称为经师;能为经书作解说(造论)者称论师;专门研究、解释、修行戒律法门者,可称为律师,例如唐代道宣律师;经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其中以唐代的玄奘法师最为著名。

唐宋之时,寺院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检验出家人的修行水准,能讲经说法的出家人称为讲师;禅宗兴起之后,禅门的高僧尊称禅师,例如宋朝宗杲法师,受赐尊称为“大慧禅师”。

(3)和尚

一般人见到出家僧人统称“和尚”。

但在佛门里,“和尚”这个称呼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有的人称呼年纪小的小僧人为“小和尚”,其实也是善意的误会,佛门里的称谓应是“小沙弥”。

“和尚”特指那些奉行“六和敬”,德行高尚的出家人。源自于梵语,意为“亲教师”

(4)住持

一寺之长即为“住持”或“方丈”,也可以尊称为“大和尚”。

住持,即是护持佛法长久住世的意思,源自百丈怀海禅师时期所设立的法制。

方丈,古印度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而称为“方丈室”,其后逐渐演变为对佛门住持的尊称。

“老和尚”这个尊称,也不是单以年龄来判断的,而是从戒腊和德行的角度来说的。戒腊是自受具足戒以来的年数,当一家寺院的住持确定继任者,原住持退下这个职责后,称为“退居方丈”或“退居老和尚”。

(5)长老

长老是有界定标准的,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人才可以。

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的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的才能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6)大师

与社会上的“大师”泛滥相比,佛门中真正能称得上“大师”二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佛门中本来没有“大师”的称法,这是在家居士出于崇敬之心,尊称一代祖师或某个领域杰出的僧人。例如民国高僧印光大师,在世时弟子皆尊称印光法师,圆寂后因公推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此后开始普遍被尊称为印光大师。弘一法师因为振兴律宗、持戒严谨,也是被后人尊称为弘一大师,他们在佛弟子心目中都近乎“菩萨”。

(7)比丘尼 & 尼师

在佛门的正式称谓中,受过比丘戒的出家男众称“比丘”,受过比丘尼戒的出家女性称“比丘尼”,而“尼姑”是普通人用的俗称,但在礼仪上欠缺恭敬,正确的称谓是“比丘尼”或“尼师”,或是直接称“法师”。

(8)上人

也有一些出家人被弟子称为上人,在《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诘居士“彼上人者”——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

其实,不管出家在家或是男女,凡是对佛教有特殊贡献的,都可以尊称为“上人”或“大德”。

二.僧人又是如何称呼世俗中人的呢?

(1)施主

菩萨修行六度,第一个即是“布施”,行布施之道的在家人,自然可以称为“施主”。不过,即使未有布施之举,出家人也可泛称普通人为“施主”。

(2)居士

那些已经通过皈依仪式,正式成为佛弟子的在家人,无论男女老幼都统称为“居士”。因为在家修行,按世俗规则生活,与“出家人”区别,也称“在家人”。

“居士”一词源自《礼记》,泛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隐士、山人。相比一般的施主,佛教居士是正式的佛弟子,有发心、有责任护持佛法。

(3)护法 & 檀越

护法即是护持佛法的意思,上到梵天、帝释、天龙鬼神,下到世间保护佛法之人,都可以称为护法。

檀越也叫檀那,檀就是施,因行善布施,可越贫穷海,故称“檀越”。现在引申为施主的意思,又或者可以称功德主。

这些都是对护法居士称呼上的礼数。虽然这些称谓各有意义,但就连名字也不过是在世间的代号,出家人“八风不动”,本身并不会在意他人如何称呼自己,了解这些称谓上的礼仪,目的是增强在家人对三宝的恭敬之情。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