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我言秋日胜春朝(2 / 2)

“孙理的父亲早逝,他的祖父孙知之早早地给孙理娶妻,就是为了生子,来延续孙家的血脉,可舍妹至今未给孙家生下一儿半女。”

“有道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事,如何能急得?”

“关键是,我妹妹结婚都十月有余了,可她的肚子纹丝未动。”

“呵,孕育生命,谈何容易?!”

“关键是,孙知之风烛残年,又盼孙心切,而妹夫去往云南,三年五载回不了家。所以,孙老夫子决定,在孙理就任之前抓紧娶两房妾室,以便三马齐驱,能快一点孕育。”

纪绪笑道:“这都是什么主意呀?”

“舍妹想,万一哪个妾室生了孩子,岂不要冷落了她,便找来舅舅,商量个圆满的对策。”

“当下,三妻四妾的也是常事。”

“继母想让舅舅出面商议右丞相,能否让舍妹一同跟着去南方。”

“老夫子为何自己不去说?”

“孙知之不是不够级别嘛!”

正说着,一声声“纪绪、纪绪”打断了他俩的谈话,“这是谁呀,没大没小的,直呼其名……”纪绪朝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蒙古打扮的少年快步从报恩洪济寺[今北京广济寺]的台阶上奔了下来。

纪绪惊奇地喊:“完盛。”

“是,是我,是我。”完盛高兴地应答。

纪绪和修染停住了脚步,等完盛完全走到了他俩跟前,便给他和修染介绍认识。

这完盛虽是蒙古人,却是纪绪的四川老乡。完盛在考取成都路的秀才时,让四川神童纪绪给他辅导过功课,于是两人便相识了。

纪绪问:“完少爷何时来京的?”

完盛道:“我前天刚到。”

纪绪说:“完少爷也知道‘京师寺庙甲天下’?这一进京就先来寺庙拜佛。”

完盛道:“我哪是拜佛,我听说报恩寺的签很灵验,我去抽了一签。”

纪绪笑了笑说:“你们蒙古人不是不信抽签算卦这一套嘛!”

完盛道:“哎-,抽签卜卦,占卜婚姻,我还是相信的。”

纪绪又问:“记得完少爷也就长我三岁,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何不放纵潇洒一把,为何非得让那姻缘锁住自己的手脚?”

完盛没有直接回答纪绪的问话,却问:“你与赵公子,这是要去哪儿?”

“哦,”纪绪说,“今晚月圆,我俩要去西湖赏月,来他一个荷塘月色。”

完盛问:“光赏月,不喝酒?”

修染说:“少了酒,怎能称作‘赏月’。”

完盛道:“赵公子可否带上小弟?”

修染说:“行啊!”

完盛高兴道:“你俩稍等,我去牵马。”

经过“畅春院”,修染又叫上了名妓诸爱芳,以便给他们陪酒奏琴。

————————————

注释

[1]放假

中国古代没有星期和周末的概念,那么官员们是怎么过休息日的呢?

星期这种生活节律,完全是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东西。星期制起源于东方的古巴比伦和古犹太国一带,犹太人传到埃及,再传到罗马,公元三世纪以后传到欧洲各国。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中国,星期隨之传入中国。

最初传入时,并不是以星期一、二……星期日表示的,而是按“七曜”来命名——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如今我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个星期为周期来循环的,每周六、周日休息,这个周一上什么课,下个周一还上什么课。

(1)先秦时代

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的国家管理主要靠礼乐制,用的是分封制。土地、材产、奴隶都属诸侯国所有,奴隶是不存在明确休息日的,而诸侯有充足的自主权,随时可以休息。所以,春秋战国以前的“休息制”是当权者自由决定官吏的告假,这种休假称作“告归”。

(2)汉代时期

据史书记载,在汉代时,朝廷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这个“休沐”,就是休假的意思。《史记.郑当时列传》里提到的郑当时,在汉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他“每五日洗沐”。可见,当时每五天休息一次。

唐代人所编的《初学记》里也说:“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个郑当时就是在休息日里“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好不快活!汉朝到三国的战乱时期,休假制度估计也是名存实亡了。

(3)隋唐时期

到了唐代,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休假制度出现了变化,从原来的五天一休变成了十天一休。

据史书记载: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朝廷事务繁忙,朝廷就把“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其实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休一天。怪不得,李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潇洒!

而且,在唐代,请假都很难,三品以上官员想请假还得向皇帝请假,请假回来还得到办公室报到销假,否则按旷工处理,扣一个月工资,严重的直接被朝廷赶回老家种地卖红薯去了。

虽然,隋唐的官员“休沐日”变少了,但晚上可以回家,其实比着汉代还是要舒服一些。

(4)宋元时代

大家都知道,宋元朝的时候朝廷对待文人很是温柔,它“刑不上大夫”,从来不杀文人,所以休假制度比较宽松。据《文昌杂录》,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假期就很宽裕,文人也有时间去游山玩水,抛下政务写出更好的诗词。

当然,在当时还有很多请假的政策。

比如,如果父母在外地,朝廷规定可以每三年回家看父母;父母去世要丁忧三年。

(5)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像宋朝一样的休假福利严重缩水,“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就是过年、冬至和皇帝的生日。

具体就是:1.每月3天假;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总共放假十八天,每年可以休息五十多天。

明清时期有个比较特殊的规定:父母丧假要守孝三年,无论你做了多大的官,尤其明朝。父母丧假在当时确实是强制假,张居正因为父亲去世,就去丁忧,但是只守了三个月就急急忙忙回去,因为离开时间长了就像职场也许就会没他的立足之地了。

[2]国子学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

国子学一般设有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国子学一般是招收国公、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学生进行培养。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即国子学。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