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最怜无奈穷耽酒(2 / 2)

王冕看着满满一碗洁白的梅花,说道:“经你诗一般的描述,我还真有些舍不得吃了。”他拿起了一朵,放进嘴里,笑道,“真有一种犯罪的感觉。”

于湉静静地看着王冕吃,心里不由得有些心酸,她不是为梅花,而是为王冕。难道这就是一个四十多岁男人想要的生活?

于湉情不自禁地从怀里拿出了一叠交钞给了小书童。

小书童连忙接过来,熟练地数了起来。

王冕问:“你数那些钱干什么?”

小书童说:“不是你跟夫人借的嘛!”

“我何曾借过钱?”王冕说道。

“再没钱…反正…酒…我是赊不出来了……”小书童又把钱放到了饭桌上。

王冕急忙掩饰,“我何曾赊过酒呀!?”

小书童恼怒道:“刚才,您让我出去买酒,给钱了么?人家明明有酒,却说卖空了,一个大酒馆,没酒,谁信?明明是人家恼了,不想赊给你……还有那臭和尚……”

“这些钱,你家公子喝酒,够了么?”于湉又把钱放到了小书童的手里。

“够了够了,两年的酒钱都够了。”小书童高兴地说。

“别光给你家公子买酒喝,你也经常买点好吃的东西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好哩!”小书童把那叠崭新的交钞,小心翼翼地放在床边的小匣子里。

王冕说:“可,我怎能要你的钱?”

于湉道:“我不是买你的画了么。”

“可你已经给过酒了呀!”

“那你再给我画一幅,我可是要命题的,”于湉说,“你就根据我刚才描述过的《雨中梅花》为题作画,不知公子能否画得出呀?”

“没问题!”王冕的浓眉迅速展开,“那,夫人的芳名?”

“还写‘良佐’就行。”于湉说,“父亲也没给我起个名字,这‘良佐’就算作是我的字吧!人活一辈子,总是要有点事儿可做的——找一才子,辅佐一把,使之成为国之栋梁,岂不也是功德一件?”

“我算什么才子,夫人可不要看走了眼。”

“不会的!”

“可这‘良佐’真的是一个日本和尚的法号。”

“日本人?”

“是啊!他俗姓藤原,字汝霖。”

“这小日本,来我们中国干什么?”

“说是学习我们的佛学。”

“不对,他可是没安什么好心!”

“何以见得?”

“你想,他们日本人那个小矮个子,还没有三页豆腐高,可满肚子都是坏心眼。”于湉说,“你有时间可要跟方丈去说一声,他绝不是来我们这里学佛学的。”

“那他来干什么?”

于湉小声说:“他一定是惦记上‘觉山寺’的那颗‘佛牙’【1】。”

“是啊,那小个头,多小的洞钻不进去?!”王冕仿佛也反应了过来,“怪不得,他一直赖着不走,看来他是还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王冕感觉事情重大,急忙站起身来,嘴上说着,“这可怎么办呀,这可怎么办呀!”

“怎么办!”于湉说,“你明天去我家之前,先去方丈那里说一声,把寺里那颗‘佛牙’藏起来,别让他发现……”

“那良佐和尚呢?”

“撵出去呀!”

“对呀!”王冕又坐了下来,“这办法真好,一举两得!”

“怎么两得?”

“一是,国宝保住了呀!”

“第二呢?”

“‘良佐’之名归你了呀!”

两个人哈哈大笑……

————————————

注释

【1】佛牙

佛牙舍利,一般指释迦牟尼佛的牙齿舍利,属于佛舍利(牙和指等)之一。

据记载,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80岁涅槃时共留下八万余颗舍利,其中的佛牙舍利、佛指舍利最受重视。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舍利,看法不一,一说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舍利,另一说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佛牙舍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圆寂后的时代也极为宝贝。当时各国为了争夺佛舍利,曾陈兵城下,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严阵以待,扬言不惜身命,当以力取。在此紧急时刻,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罗门从中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争战。此议被前来争夺舍利的八国国王接受,於是舍利被分为八份,每国一份各自请回建塔供奉,即佛牙舍利塔。这次事件佛教史称“八王分舍利”,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佛舍利因各种因缘,逐渐流散至世界各地。

(1)灵光寺佛牙舍利的来历

北京灵光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东麓山间,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重修,改称觉山寺。辽道宗咸雍七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日下旧闻考》载:“寺后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余。”明英宗正统年间,征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后,始改今名。

公元1900年,灵光古刹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后经长达二十三年鼎力重建才得以再生。重兴后的灵光寺坐北朝南,纵向布局。南部为大悲院和金鱼池院。北部分别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宝殿。

寺内以佛牙舍利塔为中心,塔前山门殿为佛牙舍利塔的拜殿,檐下悬巨匾,上题“佛牙舍利塔”鎏金大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

有关灵光寺佛牙舍利的来历,赵朴初先生曾做过一番考证。根据佛教史籍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有两颗牙齿留存世间,其中一颗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另一颗传到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该国传到于阗(今新疆和阗县)。5世纪中,南朝高僧法显西游于阗,将此佛牙舍利带回建康(今南京)。隋朝时,佛牙舍利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有辗转传到北方辽国的燕京(今北京)。辽咸雍七年(1071)灵光寺(今北京八大处第二处)建招仙塔,佛牙舍利便被供奉于塔内。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此处纵火掠夺,招仙塔连同其他殿宇均化为废墟,佛牙舍利亦下落不明。多年后,僧人圣安率众修复寺院,在清理招仙塔基瓦砾时,发现一石函,内装一只沉香木匣,上刻“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普慧书”的墨字题记和梵文经咒。天会是五代时期北汉政权的年号,善慧为北汉僧人,赵匡胤曾赐其“宣秘大师”称号。在圣安的主持下沉香木匣被开启,果见佛牙一颗,遂将其供奉于婵堂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协会为妥善保管此佛宝,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55年将佛牙舍利迎取供奉于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七宝塔中,供国内外信众瞻礼。1955年,中国政府和中国佛教协会应缅甸和锡兰(斯里兰卡)两国佛教界的要求,护送佛牙舍利出国接受两国佛教徒的瞻礼膜拜。在1964年6月,在灵光寺建成佛牙舍利塔以及附属殿堂,遂将佛牙舍利移送塔内供奉。

(2)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佛牙舍利为十三层密檐式佛塔,高达51米,八角形,塔下为22x22米的汉白玉拜台,四周环以汉白玉雕栏。佛塔外形为辽金时期的密檐叠涩样式,附以碧瓦金刹,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塔内部为七层殿堂,底层为一暗室,内壁嵌刻《重建佛牙舍利塔记》和《金刚般若经》。室外有石梯可达佛牙舍利堂。堂内金塔中供奉着佛牙舍利。在佛牙舍利堂以上的五层殿堂中,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的佛教经像和法物。

从佛牙舍利塔落成之日起,灵光寺就成为中外佛教团体和信众站立朝拜的圣地,人们一致赞叹并热情祝愿:宝塔常住、舍利永安、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