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三月三日天气新(2 / 2)

(1)《诗经.齐风.南山》中说: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这句“如何娶妻,必告父母;如何娶妻,无媒不成。”是说:原则上,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为了人口繁衍,督促适龄青年及时娶妻生子,所以,国家就特意开辟了自由开放的“情人节”。

《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媒氏》也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中间的那个月,让男女相会。如果到了适婚年龄(指男子满30,女子满20)而没有嫁娶的目标却不按照规定参加相会的,家长要进行处罚。

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上巳节期间,男女私会是不会遭到禁止的,反而会暂时废除礼教的束缚,倡导男女婚配。由此可见,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让男女脱单,便规定在仲春时节,男女相会,可不必拘束。即便是男女一起私奔,国家也不会禁止。

(2)《诗经.郑风.溱洧》是这样描述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歌开篇,展开一幅春水荡漾图,与之辉映的,是溱洧河畔欢会的男女,自然的春天和生命的春天相交融,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这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比较西方来说,古人时令的选择更为科学,更符合北方的气候。仲春之月,草长莺飞、花柳烂漫,也正是少男少女青春勃发、热情洋溢的季节。

诗歌一方面写场景的热烈,少男少女手捧(或佩戴)兰草,追逐戏谑,欢乐无比。一方面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少女,她姗姗来迟,路遇一位少年,四目相对,碰撞出爱的火花。她上前大胆相邀,少年虽已游乐归来,被她的热情所动,一同赴约。最后,在分手时互赠了芍药。

“芍药”亦称“江蓠”,是“将离”的谐音。语意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真诚不变。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可见,那时的“爱情之花”是芍药,而不是玫瑰。

和今人复杂的感情生活比起来,周代的婚姻实在简单。每年一次的三月三,河畔如茵的草地,一次相遇、一个眼神,便注定了一生的相守。那河边绽放的野花和飘拂的柳枝,和煦的风和温暖的阳光,少女风乱的鬓角和飞扬的发丝,都成了一生最美的记忆。

古人因为简单,所以不用算计太多,他们的日子缓慢而悠长。

(3)明清时期:

到了明朝,“程朱理学”达到了巅峰。婚姻桎梏竟然是最沉重的,“贞操”观念也被真正上升到国家法典。

也许很多人只记得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经典语录,认为程朱理学是压抑人性,扼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根源。其实,在宋朝理学刚刚诞生的时候,并不是现在的样子,都是朱元璋严苛的海禁政策、屠杀功臣、户籍制度、特务制度、官僚制度……每一样东西,都是自私到极点,只考虑他老朱家利益的精心设计。

在明之前的理学,是鼓励创新的,更鼓励后人超越前人。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弟子也不必不如师”。到了朱元璋这里,就变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至连人的思维都要严格地固定下来,从而彻底把程朱理学里鼓励发挥思维的东西全部切除掉,直接植入了有利于他们老朱家千秋万代的固定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雪,化了是什么?在明朝之前的读书人会回答:雪化了是春天、是柔情、是泪水、是感伤……而在明之后,朱元璋给学子们制定了标准答案,那就是水。

(4)木心在他的《从前慢》诗中说: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现在的人们节奏快,大都羡慕古时的慢生活。可是现在,每当西方的“情人节”来临之际,整捆整捆的玫瑰花被搬上车,每一枝花,似乎都急着去表达一份爱意。

然而,这样的一份爱意,在今人价值天平上份量又如何?可抵得过香车宝马、雕栏玉砌,和墙边红杏的诱惑,可经得住时光荏苒的消磨?如果不能,这玫瑰便只如十元的身价,讨一个洋节跟风的彩头而已。

至今我依然认为,最感人的情话,莫过于《诗经.豳风.击鼓》那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想来人类风风光光几千年,多的只是些世俗的碎碎杂念,却将纯真和美好一并失去。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大唐都十分繁盛。从宋朝开始,渐渐不显,大元是外族,又无力回天。到了明清,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寒食便“并”入了清明,上巳也“躲”进了清明。

至此,现在人只知“清明”上坟哭,不知“上巳”情人笑。

【2】《丽人行》

中阙: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下阙: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遢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末写杨国忠的骄横。

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讽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达到了如前人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