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颠狂柳絮随风去(2 / 2)

于是,大长腿把赵鸾鸾为何被抓,又如何得救,她又如何要去长城找柳颖的事情大体说了一遍,然后问道:“你不是在守长城么,怎么到这里来了?”

“钦察汗国攻占哈拉和林,朝廷调我们长城一线的军队前往参战。因我读过几本书,就做了守城将军梅林奇德的参军,也就是她们的父亲。”柳颖指了指正在聚精会神看小鸡的那俩小女孩。

“我们齐心协力,奋起抵抗,第二年,终于将钦察汗国军队逐出了边境。但梅将军却身负重伤,不久便离世了,撇下了梅夫人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让我帮着照顾。埋葬了梅将军,回到了寓所,当天晚上却又发生了地震,哎呀,那场大地震呀,真是死伤惨重啊……”

大长腿问道:“这是哪一年的事儿?”

“元延佑四年[1317年]么!”柳颖继续说,“梅夫人为保全她的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掉下来的房梁,梅夫人从此昏迷了将近两年,但最终还是没保住性命……梅将军那边没有亲属,大小姐只记得在京城还有一个异姓的舅舅,我便带着她们来到了大都……诶……”柳颖叹息了一声,“可走到宣德州[今宣化区],却给丢了一个……”

舜华问大长腿道:“都地震了,我们还去么?”

大长腿说:“那不是三年前的事么!”

看着舜华撅着的大肚子,柳颖劝说道:“看大嫂的样子,怕是临产了吧?再说,等你们去了和林已是冬季,住的都是蒙古包,透风撒气的……”

大长腿问:“土坯房子,还没修好?”

“谁去修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地震了……”柳颖问,“大都这么好的地方,你们干嘛非要去那荒凉的北方呢!”

“现在的和林很荒凉么?”

“你想,经历过一次战争,又遭遇了大地震,那地方能不荒凉么?反正,我们来的时候,连辆马车都雇不到,我们几个是一步一步走到大都的……”

大长腿想了想,说道:“柳兄说的很是,那就依着你们,在京城不走了。”

柳颖看着姐俩蹲在河岸,看着沙滩上刚出生的小野鸭依偎在鸭妈妈身旁安然入睡……又叹了口气,朝她们喊道,“皎儿、绯儿,走了!”

梅皎儿让舜华丢掉了拐杖,自己和妹妹一边一个扶着她走。

大长腿和柳颖却走在前面,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欢快地聊着天。

柳颖问:“鸾鸾小姐回东平了么?”

“我们走的时候,她还在宛平县城呢!哎~要不,你把她舅舅的地址告诉我,我带她们去京城,你从驿站租匹马去宛平,说不定还能赶上她呢!”

“也不必太急,等到了京城再去找她也不迟!”

“你也不是不知道赵小姐的脾气,倔得很呐!她一直要去长城,这要不是我们一起劝说,估计现在都到了长城边了……我觉得,你还是早一些去见她比较好,可千万别再错过……”

柳颖一想,也是,便对大长腿说:“那皎儿绯儿姐妹俩,就托付给大哥大嫂了。”说罢,柳颖交待了她舅舅的地址,并留下了盘缠,就一个人赶往驿站……

————————————

注释

【1】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突厥语是“黑圆石”。

13世纪中叶,这里是世界的首都。从莱茵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北方寒冷的俄罗斯草原(俄罗斯干草原),到炎炎烈日下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大半个欧亚大陆都笼罩在这座城市的权力和威势之下。罗马教皇的传教士、南宋朝廷的使节团、波斯商人的驼马队、高丽王国的进贡者……都在这里汇集;佛殿、清真寺和基督教堂……各种宗教和文化都在这里融合;大汗的诏令从这里发出,送达世界各地的蒙古大军……这里汇集了从中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东北亚、南亚诸国、各地抢掠得来的奇珍异宝,金银珠宝,数以万计。1260年蒙古内战后,随着阿里不哥的失败,这座城市衰落为一个地区性的中心。

(1)地理环境

哈拉和林:一说原是山名,指鄂尔浑河发源地杭爱山;一说本为河名,指鄂尔浑河上游。其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哈拉和林所在地区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这里森林繁密,盛夏时遍野开花。

鄂尔浑河是蒙古中部偏北的河流。这条河流整体都在蒙古境内,发源于杭爱山脉森林茂盛的山坡。它向东流出山区,然后转向北,经过古代蒙古帝国的首都喀喇昆仑。一个断层将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分开,两条河都流向东北,在俄罗斯边界南侧的贸易中心苏赫巴托尔会合。然后,从色楞格河继续向北流入俄罗斯。

1889年,在喀喇昆仑附近发现8世纪时的墓碑,上面有一些已知最古老的突厥语的文字,称鄂尔浑铭文。鄂尔浑河全长1,130公里,只有在7、8月间可以通航吃水浅的拖船,流域面积约132,0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土拉(tuul)、哈拉(haraa)和友鲁(yoroo)河,它们都发源于肯特山脉,而且都从右侧注入鄂尔浑河。图尔河在去鄂尔浑河的途中流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由于雨量不稳定可靠,冬季酷寒,所以沿鄂尔浑河的农业只能维持基本粮作。

(2)历史背景

蒙古中部的鄂尔浑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许多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政权并修建都城。成吉思汗于1220年,在古代克烈部或回鹘都城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它是一座具有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生活特色的城市。

1235年,窝阔台合罕命汉族工匠于鄂尔浑河岸建筑都城,即以哈拉和林为城名。城南北约四里,东西约二里,大汗所居的万安宫在其西南隅,有宫墙环绕,周约二里。据1254年到和林访问的法国使臣卢布鲁克记载,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为回回区,内有市场;一为汉人区,居民尽是工匠。此外,尚有许多官员邸宅以及十二所佛寺、道观,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由于蒙古国的强盛,哈拉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各国国王、使臣、教士、商人来访者甚多。

蒙古帝国前四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均坐镇哈拉和林管理皇朝。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哈拉和林城畜牧业、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科技和政治外交等诸方面都得到很高的发展,成为蒙古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77年,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窝阔台的孙子)在与元朝的战争中一度攻占哈拉和林,元军直到次年才将窝阔台汗国军队逐出。

十四世纪以来,哈拉和林得以恢复发展。

1368年大都被明军攻克,明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死于应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即元昭宗。元朝廷退据哈拉和林,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政权仍以哈拉和林之为首都。1387年明军攻克哈拉和林,哈拉和林城被彻底毁灭。之后虽然数次重建,十五世纪初期蒙古诸部分崩离析,鞑靼与瓦剌两部蒙古贵族之间相互攻伐,哈拉和林也逐渐没落。现今哈拉和林还保存有《兴元阁碑》,刻于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

1585年,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在和林废城基址旁兴建大喇嘛寺厄尔得尼召,蒙古史籍《厄尔得尼.厄利赫》对此有明确记载。

(3)城市建制

哈拉和林城及城内的宫殿是结合中原汉地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风格,在古代回鹘民族或11至12世纪克烈部的都城的基础上规划和扩建的。整体设计规划,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体现了具有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草原特点。哈拉和林城由外城和宫城两个部分组成。

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墙为1500米,东西墙,长的地方为1120米,短的地方为580米,主轴方向为北偏东30度。外城周长约5.2公里,约3英里,这与马可.波罗说的“哈拉和林,城延袤三里”非常接近。城墙用黄土板筑,残高约0.5~2米。外城四墙各设一门,没有瓮城,南墙破损比较严重,可能是,1586年建造额尔德尼召庙时被破坏。

外城内,一条南北向大街和一条东西向大街交会在城市的中央,并通向四门。两条大街的交会处形成十字街头,十字街头的东南角有一处宽约22米、长约34米的遗址,即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此外,外城内外,还有许多建筑遗址。在城内,除两大居民区以外还建造了“宫廷书记们的若干座巨大宫殿,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徒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等建筑,但是大多无法确定其准确位置。

宫城,即窝阔台汗兴建的“万安宫”(土门阿姆古朗图斡耳朵)。万安宫位于外城西南偶,“宫殿围墙呈不规则方形,长约255米,宽约220~255米,内有5个台基,中央的台基高约2米,上有大型殿址……周围的四个台基的建筑面向中央大殿,类似唐宋宫殿的布局。”万安宫主轴方向为偏西10度,其方向和位置与城市街道的整体布局不太协调。

万安宫由觐见大厅、侧楼和大门殿组成。宫城中北部有一处长80米、宽55米、高3米的遗址,这就是修建在高高的地基上的万安宫觐见大厅。大厅中央部分的地板铺的是绿色釉砖,而大厅北部的地板铺的是未上釉的砖。大厅地面上有支撑大厅的64根柱子的花岗石铸础,通过2000年德蒙联合考古队的发掘工作,这64块铸础已全部露出地面。遗址上还发现了许多红绿色的板瓦、筒瓦和瓦当,这应该是大厅顶部的建筑材料。

靠近大厅左右两面的是侧楼。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珠宝、钱币和贵族们才能享用的铜镜和金银首饰等。所以,可以断定这里是仓房或者诸王、贵子们的豪华住宅所在。

大门殿遗址位于宫城南墙的中部,长约30米、宽约15米,这里是宫城的入口处。蒙哥汗时期,巴黎工匠威廉师父在这里“制造了一颗大银树,在它根部有四只银狮子,每一只狮子嘴里有一根管子,喷出白色的马奶。在树干里面,有四根管子通到树顶上,管子的末端向下弯曲。在每一根管子上面,有一条镀金的蛇,蛇的尾巴盘绕在树干上。这四根管子中,一根管子流出葡萄酒,另一根管子流出哈剌忽米思,即澄清了的马奶,另一根管子流出蜂蜜酒,另一根管子流出米酒。在每一管子下面,即在树的根部,在四只狮子中间,有四个盆,准备各自承接一种饮料。在树顶上,他制造了一个手执喇叭的天使。”

大门殿与觐见大厅之间有一个比较宽敞的平台,这颗“银树”就建造在这里。宫城的南侧有一只用花岗石雕塑成的龟趺,龟背上有方形切口。这样的龟趺在哈剌和林附近共有四座,皆为圣旨碑文的台座。

蒙古帝国还修建寺院、教堂等宗教建筑,为他们提供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当时哈拉和林有“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在寺院里公布着摩诃末的教规),一座基督教的教堂”等宗教建筑。通过考古发掘,窝阔台汗万安宫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壁画和成千上万的擦擦等与佛教有关的遗物。显示了当时哈拉和林佛教活动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规模。蒙古帝国时期,《大藏经》、《古兰经》等宗教经典著作,在哈剌和林寺院教堂内普遍收藏并翻译。同时,各种宗教文化、哲学等,通过各类宗教人士传播到哈拉和林各色居民当中。(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