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溪头月色白如沙(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南北方的分界线,淮安,恰好在这分界线上。

2500年前,夫差伐齐,为解决兵源粮饷运输,从邗城引长江水出射阳湖折向西北止于淮滨,即邗沟,淮安便成了大运河最早的终点,而她与水的渊源也就由此种下了。

在大运河承载中国航运主枢纽的时代,淮安也迎来了她的黄金时代。“南船北马,商贾云集”,与杭州、苏州、扬州并列为“天下四大市集”。那时,淮安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官员驻节和漕运服务。元政府每年调拨的数百万两官款,河取其三,官取其七。大小官吏,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务极奢侈,脂膏皆流于街衢。这些官府商贾的巨大消费也推动了饮食、勾栏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淮安也应运成了大运河上最早的美食城。

【一】《後庭花.清溪一叶舟》赵孟頫.词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

戴荷叶归去休。

路经淮安的赵孟頫,便想留宿于此。吸引他的不仅仅是这里的美食和美女,还有这里的才子。孟頫想邀请当地的书画鉴赏名家汤垕,到儒学提举司【1】做自己的副提举。

他上了岸,走在乡间小陌。

路边清澈的溪水之上,泛着一叶扁舟,鲜艳的荷花开满两岸,点缀着风景如画的清秋。不知谁家的采莲女,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那歌声飞入荷花丛中,惊起了暮色中栖息的水鸥。

忽然,天边的乌云翻滚,带来疾风骤雨。采莲少女却处乱不惊,从容地采下一茎绿荷叶,戴在了自己的头上,不慌不忙摇着船儿踏上回家的路。

赵孟頫也打发随从,赶紧采几片荷叶做雨淋帽子,遮挡风雨。

一行人匆匆来到了汤垕的家,孟頫亲叩柴门,一童子出来问:“先生找谁?”

赵孟頫道:“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頫,前来拜访采真子先生。”

童子说:“我记不得这么多人的名字。”

赵孟頫诧异道:“没有很多人呀,就我一个…….”

“那你说那么多!?”童子还有些不高兴了。

“噢~”赵孟頫笑了笑,说道,“你就跟你家先生说,赵孟頫来了。”

童子转身进屋,不一会儿,只见汤垕急匆匆出门相迎,“呀呀呀,子昂兄啊,是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

“就刚才…雨前那一阵儿……”赵孟頫也赶紧上前施礼。

“你说你,怎么下着雨就来了。”

“可能吧,老天可怜我一片赤诚!”说着,两人就携手进入房门。

喝了一会儿茶,聊了一些别后的相思,随即便引上了汤垕感兴趣的话题——书画的鉴赏。

“看画如看美人,其风骨有在肌体之外者。”汤垕说,“现在人看古字画,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最后才是事实,这实在不是赏鉴之法也。”

赵孟頫附和道:“君载兄说的甚是。”

“看画之法,不可能是一条途径,而应看古人的命题立意,他们是各有其道,岂可局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规范古人之意哉!”由于感兴趣,汤垕便文绉绉地长篇阔论起来,“初学者,不可不讲明要妙,观阅纪录。否则,即使鉴赏精熟之,见画也便知如何也,但是,追问其美恶之由,也会茫然无对之;虽妄加议论,支吾一时,言吐俗谬,识见短浅,为知者所讥笑也。大家子弟,不可不学习鉴赏书画,现在的年轻人啊,有一大把的时间,为何不留心看一看书法或是书画乎?那所受之益处,可真不是一星半点儿的啊!前辈名人巨公[指大师],没有不留意于此者。陈无己[指北宋诗人陈师道]有诗云,‘老知书画真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啊……读之可为浩叹!”

“甚是,甚是。”赵孟頫说,“君载兄这些年漩历颇广,交友甚众,不如进京,会遇鉴书博士柯敬仲,与之如切如磋,纵谈西艺。若将平生所见绘画之上品,详加品评,尔后,遴选其间之特别切中事理者,整理成《画鉴》一书,岂不是留与后世之功德?”

“不不不,”汤垕极力推辞,“鄙人誓死不入朝堂,岂能为胡贼做事乎!”

赵孟頫抿了一口茶,问道:“胡人怎么你了,令君载兄如此恐惧!”

汤垕【2】说:“不是恐惧,是不屑与之为伍。”

赵孟頫又喝了一口茶,“君载兄,你说说缘由。”

【二】《苏武慢.北陇耕云》赵孟頫.词

说到气愤处,汤垕好像也忘了文人该有的说话方式“之乎者也”,愤愤地说:“胡人尚武,这对于讲究实用、文化程度又不高的胡人看来,我们这些人就是一帮废物,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所以他们取消了科举,打压我们这些文人,你说,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赵孟頫不动声色地问道:“国家实行科举,是为了什么?”

“为国家选拔人才啊!”

“噢!”赵孟頫又笑,“那说白了,文人考科举不就是入仕,不就是进朝做官嘛!”

“是啊!”

“其实,现在朝廷实行的也就是西汉时期的‘举孝廉’。这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对于刚刚进入中原执政的蒙古人来说,不失是一种最合适的用人制度。你看,当初的‘察举制’不也成就了我们大汉王朝四百年的伟业,和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大汉民族么!”

“为什么就不能实行科举呢?”

“国家刚刚建立,政局并不稳定,而且,蒙古人汉化需要一个过程。科举制度是一项比较成熟的选拔官员制度,当今的皇上还没有完全了解它,更别说熟练的运用它选拔人才了。”

“可是,满朝堂的武夫,他们能治国么?”

“所以,朝廷才成立了‘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么。”赵孟頫说,“我这次来江浙儒学提举司任职,临行前,皇上特别交代,让我用心办差,把江南的贤良大才都召集到京城里来,为国家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