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土地(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659 字 2022-12-10

在这一个月时间,胡杨和这四位一起在黑龙江和的吉林各选出了两片地。大小都在两百亩左右。

一块作为正选,另一块是备选,有备无患总是没错的。

能有这么多的选择,主要还是因为的胡杨选择的首要条件就是,荒废或者半荒废。接下来的条件是,没有大规模耕作过,地理位置偏远的。其实满足这些条件之后,再继续考虑水源以及其他环境因素。

提出这种条件,主要还是为了更容易获得土地,还有就是不跟原有的大型的农业实体发生交集。

这个大型农业实体,说的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农垦总局。

这些大型农业实体,是咱们国家最早进行引入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实体。

不过这个机械化的程度其实是很悠闲的。机械化主要体现的地方是翻耕和小麦收割。给华夏科技带来不少利润的旋耕刀片,就是翻耕机械上使用的。

在九十年代之前,咱们国家还没有棉花和玉米联合收割机。而小麦收割机也只是收割,并不能算是的联合收割机。剩余麦秸还是留在地里,需要人工处理或者用机械打碎翻入土地中。不过第二种操作的效果并不好。没有处理过的生麦秸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所以并不能为下一代作物提供养料,反而会影响土质本身的平衡。

真正的联合收割,是一次性将收割、分离、传送和捆扎全部处理好。在设备只从田地中走一次就解决所有问题,或者绝大部分的问题。

以联合收割来说,小埋肯定是难度最低的。而像玉米和棉花,因为果实位置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一些稍微“聪明”一点的判断。

就是聪明的这一点点,就无法用纯粹机械的方式来实现。需要用到采集信息的传感器和能处理这些信息的芯片和与之配合的电子系统。

这就是那道门槛。

有前车之鉴,大规模农场式耕作模式好像并没有那么好。否则也不会进行改制和转型。胡杨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不愿意和他们有所交集。

说到底,他们也是以前的老一套,管理方式也是那一套思路。只不过产品是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

不过他们的执行力和纪律性上,要远高于普通工人,所以生产效率要高于一般地方企业。但除此之外,地方上大国企有的问题,像机构臃肿,外行领导内行等等问题生产建设兵团也都有。

人,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本。高度自动化的耕作方式,就是要尽可能减少人员的数量。

在欧美很多技术成熟的农场,一两个人负责上百亩土地是很平常的事。

咱们现在肯定做不到这种程度,所以更加需要控制人的数量。脱产的机关干部,附属企业这些都是不需要的。

回到地块的选择,相比已经耕种多年的土地,胡杨更希望能从原始状态开始。从总结经验的角度上来说,也应该从尽量低的起点开始。

最后一层考量,就是降低承包这些土地的难度。现在已经进入了八十年代后半,全国性的大建设也逐渐开始,农民进城务工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东北很多地区,撂荒或者半撂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种地是真的赚不了多少钱。累死累活一年到头拾掇几亩地,收入可能也就只有一两百块钱。

而去工地打工,只要肯处理每个月都能赚到上百。如果你是年轻力壮的农民,你会如何做选择?

强劳力都出门干活去了,留下大多是女人和老人,地太多他们是顾不过来的。很多稍微偏一点或者肥力不那么好的地,就会选择性的撂荒。

这种情况在东北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就是那两个原因,这里的农民穷,这里的人均耕地多。

根据这些标准,胡杨他们一共选出了四个地块。接下来就是有这黑龙江和吉林的这四位同志出面完成这件事的前期工作。

在中国办事,是绕不开官方的。胡杨能守住的底线,也只有钱这一条而已。

这次胡杨从京城过来,他们几位都是充满了干劲的。在春节之前,他们就已经听到了些许消息,高层对于某些过去他们认为绝对不会产生变化的东西,竟然给出了一些隐晦的指示。

或许、大约、可能……,可以稍微的做一些尝试。

而这个尝试的内容,就是他们曾经下定决心要用未来仕途来搏一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