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核动力(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67 字 2022-12-10

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的惨烈程度,再次刷新了人类对于核电事故的认知。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有专家做出估计,完全消除这场灾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有可能持续10万年。

而这场事故对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打击是巨大的。绝大部分放射性尘埃都落在这两个地区境内。

事故发生之后的二十年中,有很多组织曾经试图统计此次事故造成的损失。最终他们得到了三个数字。

死亡人数:9.3万人;致癌人数:27万人;经济损失:180亿卢布!

如此惨烈的事故之后,为什么从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各国依然在大力发展核电。

其实原因很简单。稍微有点人常识的人都知道,矿物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而资源越少,价格自然也就会越来越贵。

但实际上,我们根本等不到那种资源耗尽的时候。因为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其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是其中最被广泛关注,同时也是影响范围最大的环境问题。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就要从减少矿物燃料使用方面下手。

众所周知矿物燃料的主要用途就是作为发动机燃料以及发电。发展核电就是为了代替传统的火电。

同时水电、风电、潮汐、地热以及后来的光伏产业,也都是顶着“清洁能源”的名头发展起来的。

然而,水电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非常大,风电的成本始终是最大的问题。潮汐和地热发电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光伏也就是太阳能发电,综合看来是最优质的清洁能源,但都受限于技术条件还要等个二三十年。

所以核电是必须要发展的。我们国家的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1984年正式立项,一期工程1985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

使用的是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压水堆。安全性方面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只要操作人员不在几天的时间中连续犯错,就不会产生类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这样严重的后果。

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安全性的提升,更多的是程序和管理上的提升,而非技术上的提升。因为所有的核电站在“理论上”都是不可能发生事故的。

包括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本身也有三道保险系统。最后还是人在操作**现了问题,才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次真正的人祸。

将“氦气轮机”和“高温气冷堆”这两项技术结合的最主要目的,是反应堆小型化。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拥有真正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法国。

最早他们在给航空母舰装核动力反应堆的时候,都是直接把核潜艇的反应堆照搬到航母上。说起来原理的确也是相同的。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核潜艇上的反应堆输出功率太小。对庞大的航母来说,根本不够用。

比如美国当年的企业号,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使用的就是核潜艇动力基础上大幅度改装的反应堆。为了能够达到需要的马力,最后一共用了八个反应堆。

要知道一般的核潜艇,5000吨级有个一万马力就足够了。即便是18000吨的俄亥俄级,也就是6万马力单堆输出。

一艘航母有八个反应堆,那肯定不能长久之计。于是后来的美国人给企业号大修,换成了双堆运行的模式,其中单堆输出14万马力左右。在这之后的美国核动力航母就全部改为双堆了。

法国那边的戴高乐号就很悲剧了。

虽然法国的核动力潜艇性能很不错,法国也有更有强大的民用核能技术,但是在航母核动力系统上就是不行,双堆8万马力不到的动力输出严重拖累的航母速度,大大制约了其正常使用。

出海航行速度如同龟爬,而且故障还多,由此可见核潜艇的反应堆是完全无法适用于航母的。

体积需要小型化,但输出功率却不能缩减太多,否则就没有缩减的意义了。但这个反应堆的体积和输出功率是有正向关系的。

现役的所有核动力军舰上,单堆最大的输出工业没有超过20万马力的。

而“氦气轮机”和“高温气冷堆”技术结合之后,是有可能造出比现有核动力航母核心反应堆体积更小,安全性更高,同时输出功率更大的动力核心。

到了那个时候,不光是可以有核动力航母还可以有核动力两栖登陆舰,甚至是核动力巡洋舰和驱逐舰等等。

带着这份美好的憧憬,胡杨以最快的速度筛选完手里的资料,然后开始给选出来的重点进行拍照。

虽然手上很忙,但胡杨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旁边的沃特博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