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5.成事终究在人,败者只配食尘——评三部人物传记电影(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泓烧鸭影视与动画评论类文章合集 ”查找最新章节!

【本文创作并发表于2020年11月,为旧稿搬运,不代表本人真实水平】

十年前的某一天,那时,我还在念着初中一年级…

虽我早已记不清是哪月哪日了,但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兼年级主任“阿年”,在班上给我们全部同学播放了一部电影:

《成事在人》,这部电影是由“荒野大表哥”clint eastwood(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morgan freeman(摩根·弗里曼)与“永远需要人去救他”的matt damon(马特·达蒙)等主演,于2009年12月11日上映。

摩根·弗里曼与马特·达蒙分别凭借该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该片讲述了刚刚结束牢狱之灾的曼德拉(摩根·弗里曼饰演),竞选南非总统成功,他领导人们破除种族隔离制度,并身先士卒,雇佣白人护卫队,在各方面建立不同肤色的沟通。作为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的东道主,南非重回国际体育大家庭。

不过南非的英式橄榄球队——队员均为白人的跳羚队,却被很多黑人看做种族歧视的代名词。为了破除隔膜,曼德拉高瞻远瞩,支持跳羚队与国外来访球队的交流比赛。他接见了跳羚队队长皮纳尔(马特·达蒙饰演),两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

最终,后者带领着白人球员走访了南非各地,把橄榄球运动普及给普通民众,让这项运动成为了黑白联合的纽带。

以上部分内容摘抄自百度百科。

阿年是个好老师,虽然当时我在那个学校只读了一年,但是那两个学期的年级艺术之星,他都颁给了我,奖状我还留着。

虽然他有点暴力,但在放电影并传达良好的价值观这方面,他还是做得很好的,毕竟我当年第一次看《阿甘正传》时,就是他在班上放的。

不像我六年级时的班主任胡老师,整天就知道放恐怖片,把我都吓坏了。

尽管《成事在人》十年来我都没有在网上再看第二遍,但我仍然依稀记得一些相关的情节,只因在当年,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众所皆知,种族歧视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现象。从人类对动植物们的利用与鄙夷,到人类本身因文化习俗、肤色、血脉之间的不同而导致的互相抵触与排斥,它涉及到了阶级隔阂、鄙视链、刻板印象等无数个根植于人性中的劣质,是这多重矛盾的复合体。

因此,它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被解决的难题。

而敢于为之作出努力与斗争的,致力于对这个难题作出挑战的,无疑都是这世间最伟大的、从人性迈向了神性的人类。

因为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或说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很多人,或说绝大部分人在了解到的那一刻,或许就已经望而却步了。

但有许多的人,都会选择迎难而上。

正如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飞向月球、并做些其它事情,而是因为它们相当艰难。”

尽管在后来,肯尼迪已经去世,但这个国家仍然做到了。

约翰·肯尼迪与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都为美国和他的人民奉献了许多,也在为解决种族歧视难题发起挑战。

相信这也是这部影片取译名为“成事在人”的其中一个用意所在吧。

不过,这部电影并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毕竟你们也看到了,我十年来都没看第二遍,也压根不会记得的。

先提这部电影,只是为了点明文章的题目而已。

而这些,也都只是前言。

我今天这篇文章真正想评析的,则是另外的三部电影,是面对不可能的难题、依旧迎难而上的勇气,是文章“成事在人”的这个主题。

前言

我是泓烧鸭。

摩根·弗里曼主演过许多电影,是爱看电影的观众们都十分眼熟的一位黑人演员,我也看过许多,除《成事在人》外,还有诸如《蝙蝠侠:黑暗骑士》、《惊天魔盗团2》、《超体》等等。

而在他的电影当中,有这样一部电影,同样十分契合这篇文章的主题,相信同学也都看过、并且都会公认这是他生涯最佳的——

《肖申克的救赎》。

该片改编自美国作家stephen king(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由法国导演frank darabont(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tim robbins(蒂姆·罗宾斯)与摩根·弗里曼等主演,于1994年10月14日上映。

在次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该片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十项提名,若非它的对手是比这部神片还更神的《阿甘正传》,想必这个桂冠是会由它来摘下的。

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后,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坚韧不屈的毅力,以一把小鹤嘴锄、用二十年时间挖通一条隧道,最终成功越狱的故事(当然安迪是被陷害的,如果是真犯人越狱成功并且还这么励志,那这影片价值观就有点问题了)。

该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而影片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大部分篇幅去表现安迪在狱中所受的屈辱,以及几位狱友所面对的、残酷的现实,使得影片的前、中、乃至后段的大半部分,都表现出些许压抑。

当然,在安迪的消失、隧道被发现、谜底揭穿了的那一刻,观众们感受到的只有是溢出屏幕的、无以言表的震撼。

即便残酷的现实让自己蒙受二十年的冤屈,安迪也并未放弃,他忍辱负重,用二十年的时间使自己重返人间、重获自由,完成了他的救赎。这个情节,与《槊蟒记》中王家被灭后,王伊宁潜伏秦家二十余年,最终将秦家完全掌控的设定可说是不谋而合的。

不过《肖申克的救赎》也不是今天这篇文章要重点评析的电影。毕竟它太经典了,写文章评它的作者可说是扎堆一大把,而我也不觉得自己够这个资格,去评析这样一部伟大的、足可青史留名的传世之作。

我只是借《成事在人》到摩根·弗里曼,再延伸到《肖申克的救赎》,来反复强调这个“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与主题,最终引出我真正要评析的三部电影而已。

好了,接下来,我就要真的开始讲我今天要评析的电影了,不跑题了,这篇文章的正题真的要开始了:

请燃烧生命去放声呐喊,让败者通通食尘

强调了半天“成事在人”,有些同学们或许会疑惑“败者食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败者要去食尘,那接下来我就先为没看明白这个梗的同学们解释一下吧:

“败者食尘”来自日本漫画家“荒木飞吕彦”的漫画作品《jojo的奇妙冒险》的第四部《不灭钻石》中,大魔王“吉良吉影”的替身“杀手皇后”的第三种替身能力。

在漫画中,这个能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形容的话,就像奇异博士在多玛姆面前启动的“时间宝石”的用法一样,一旦触发某个条件,时间就会立即回溯到之前设定好的某个节点上。

因为同样也会失去这段时间的记忆,所以这个能力对凡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在对付灭霸时也并未用上,但在对付多玛姆这样“超越时间之存在”的敌人,就可以做到将它烦跑。

而“败者食尘”的意义,就在于选定了目标后,可以让他成为在反复回溯的时间中、唯一的那个不会失忆之人,把他逼到精神崩溃。

作为一个忠实的摇滚迷,荒木从《jojo》的第一部开始,就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致敬那个年代的摇滚乐队与歌手们,包括一些角色的名字、替身名、替身能力名,以及改编动画后的片尾曲选用等等。

而“败者食尘”也不例外,这四个字的漫画原作中的英文原文,即是“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我打出这一段字时,想必脑袋灵火一些的读者,或者有听过的、知道的读者,已经知道这是在致敬谁了。

没错,“败者食尘”的名称,正是来自英国摇滚乐队“queen(皇后乐队)”发行于1980年《the game》专辑中的单曲《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这首歌拥有极易上头的鼓点节奏与十分明显的贝斯声,用“败者食尘”来翻译,我也认为非常贴切,且也朗朗上口、方便好记。因为在《jojo》动漫中,吉良吉影用日式英语连读出“bites the”的时候,谐音就很像“败者”二字,而且也与这首歌歌词的内容是相近的。

不止是“败者食尘”,荒木还在《jojo》中的许多其它地方都对queen作出了致敬,除“败者食尘”外,就我所知道的,都还包括“杀手皇后”、“天堂制造”以及“枯萎穿心攻击”等等…

而说到queen乐队,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了。

即便不熟悉的,想必也会听说过他们,有些耳濡目染的。

queen成立于1970年,最早的、最核心、也最为人所熟知的乐队成员共有四人,分别是主唱freddie mercury(弗莱迪·墨丘利)、吉他手brian may(布莱恩·梅)、鼓手roger taylor(罗杰·泰勒)以及贝斯手john deacon(约翰·迪肯)。

在1991年主唱弗莱迪去世,1997年贝斯手约翰退休后,乐队持续以二人的形式发展,其后,paul rodgers(保罗·罗杰斯)与adam lambert(亚当·兰伯特)先后担任过乐队主唱参与巡演。

时至今日,两个老爷子早已一头华发了,都仍在世界各地进行巡演。

活跃于乐坛超过五十年,与披头士乐队齐名,代表曲被称为“英国第二国歌”,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播放了他们的演唱会片段…就连mj在他们面前、也只能算是后生晚辈们的一个王者级老牌摇滚乐队。2018年,乐队获得第60届格莱美奖终身成就奖。

相信他们在世界摇滚乐队中称第二,也没谁敢称第一了。

他们的歌曲《we will rock you》几乎可算是世界人民都听过、甚至都会唱副歌部分的世界级名曲,美国流行歌手、欧美乐坛最具影响力的天后“lady gaga(嘎嘎小姐)”的艺名也来自于他们的歌曲《radio ga ga》…

甚至还据说他们的代表作《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让金庸听了后都热泪盈眶、想用作86梁朝伟版《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曲,tvb没同意(这个是网易云上的热评,看起来有点扯,反正我是没信)…

活在这个时代,有这样一个乐队的出现,让我们能听到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声音,是我们的幸运。

四个平凡的年轻人,是如何逐渐闻名世界、最终成为国际级摇滚乐队的呢?

我相信,除了那百分之一的天才与幸运以外,剩下的,就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与努力了。

而他们那远在五十年前的故事,则有人帮我们展现了出来。

这,就终于要说到今天这篇文章真正的重点,真正要评析的电影了。

便是这部,以queen乐队代表作作为片名的,感人肺腑的、超励志的、热血的音乐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由bryan singer(布莱恩·辛格)执导,rami malek(拉米·马雷克)等主演,于2018年11月2日在美国上映,2019年3月22日在中国上映。讲述queen乐队从偶然成军到确立风格、再到大放异彩的真实经历,以及主唱弗莱迪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该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剪辑”四项大奖,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当年获最佳影片的是《绿皮书》,但是输给它也不冤。毕竟《绿皮书》讲的还是“种族歧视”这个大难题,比起一个乐队的经历来说,三观和格局都要大出太多了)。

这样改编自真实经历的传记片,影史上有许多,之前提到的《成事在人》就是一部,但是讲述一个歌手、音乐人,或者说追梦人的传记片,我看过的就很少。

不过我还是很熟悉的,毕竟我自己就自编自导自演过一部。

而《波西米亚狂想曲》无疑是我看过的这当中,最为优秀的一部。

弗莱迪(拉米·马雷克)成名前在机场做行李搬运工。有一天,弗莱迪毛遂自荐加入罗杰·泰勒与布莱恩·梅的乐团,恰巧当天原本的主唱辞职,他用自己横跨四个八度的超广音域和非凡的音乐天赋说服两人,从此开启了皇后乐队的摇滚传奇。

同时,弗莱迪也非常孤独、痛苦、渴望爱,他把自己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融入到了创作中,诞生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随着乐队的走红,他一度迷失了自我,巨大的成功背后所面临的是乐队的危机,但它最后成功地认清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他寻回乐队的成员们,燃烧生命中最后一股能量投入到了“live aid”大型摇滚演唱会的排练中,将生命最后的余温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音乐。

以上部分内容摘抄自百度百科。

在最先作为歌曲时,《波西米亚狂想曲》首先就风格丰富、内容复杂无比,在接近6分钟的时长里,便分了5个篇章、包含了4种风格。从起始钢琴伴奏的倾诉,到向母亲交代罪行的咏叹调,到众神审判的合唱,再到表达反抗精神的金属摇滚,最后回到表示从命的钢琴伴奏。

用一句话形容,大概就是“初听不明所以,再听逐渐上头,最后泪流满面”这么神奇吧…

还有很多同学都说,正是这首歌的这些特点,导致了有些其它歌手的歌、他们听着两三分钟都会觉得很长,而这首歌,会让他们听完觉得,啥?这就六分钟过去了?如此“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很难想象,一首这样的神作是诞生于1975年的。

这首歌的词曲皆由弗莱迪创作,影片中提到它、也据说正是它在拯救了低谷时期的皇后乐队,因为在发行时,这首歌就遭到了经纪公司甚至乐队内部的一致反对,但最后超乎想象的是,它一经发行、便一炮而红,从此炸响了皇后乐队的名声,照亮了他们走向巅峰的大道。

用这首复杂且神奇的歌的歌名,来作为皇后乐队及弗莱迪人生的传记电影的片名,可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无论是歌曲还是电影,都恰如queen乐队的经历以及弗莱迪的人生一样,是复杂且跌宕起伏的。

这里插播一条有趣小知识:

在我曾写文章安利过的英国儿童类电视节目《糟糕的历史》第六季第四集中,剧组便创作了一首《queenian rhapsody》来恶搞(致敬)这首歌曲。讲述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在被自己的表妹、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审判后,表达出的倾诉、咏叹、反抗等的各种精神。

而在剧集中,唱这首歌的还真是“queen(女王)”,可以说很贴切了,嘻嘻。

说回电影和乐队上来。

《波西米亚狂想曲》拯救了queen,更重要的是拯救了弗莱迪。

而在影片中,关于queen乐队的戏份,很明显绝大部分的镜头都给了弗莱迪,主角也正是弗莱迪。

弗莱迪的人生,即便是在成名前,与我们凡人相比,也是奇妙无比的。

弗莱迪·墨丘利1946年9月5日出生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因为天生的一对大龅牙,带给了他横跨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超凡的音乐天赋(很广了,就连mj也都只有3.5个八度),同时也因此被中国乐迷们亲切地称呼为“牙叔”。

1991年11月24日,在公开自己病情仅仅一天后,弗莱迪便因艾滋病引发的肺炎去世,年仅45岁(很短了,就连mj都活了将近51)。

对于追求音乐的理想,弗莱迪无疑是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追梦人,我鸭某人在此对他献上诚挚的敬佩。

而我之所以会写出这篇文章,也是对他的致敬之一。

以前我对queen乐队的了解,只最多出于“知道”,以及听过《we will rock you》的如此浅显程度而已。但在几个月前看过了《jojo》,并反复的刷了第二遍第三遍之后,好奇心驱使我反复的打开网易云音乐与百度百科,渐渐地,便对他与他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直到在爱奇艺上将《波西米亚狂想曲》看完。

本来当时,我就已经有灵感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了,但是照着日子看,我一想觉得应该等到弗莱迪的忌日那天再写,会不会更好。不过思来想去,觉得这可算是拖延症的一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加上正巧这几天《槊蟒记之金蛟破海》的情节有了个大变化,一时挤不出什么灵感来,我就想着,那就打开文档,把这个给写了吧。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在此,也提前给在天堂的弗莱迪上三炷香,虽然他说过,他更想去地狱。

在影片中,除了关于音乐的部分外,更多着重展现的是弗莱迪的感情经历。包括他与女友玛丽·奥斯汀(露西·宝通饰演)的甜蜜故事,他与经纪人及后来的同性伴侣间的感情纠纷等等。

然而在不同的性取向这方面,我们能说到的话题就更多了。

兴许是基因当中,出于繁衍生息与传宗接代的需要,绝大部分人类生来都是异性恋,但凡事总有例外。。

一旦有人问我这个话题,我都会这么回答。

即便身为“华人导演之骄傲”的李安导演,也曾拍过多部电影去讲述“同性恋”这个题材、这个群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无疑是《断背山》了,不仅音乐好听,画面风景优美,情节震撼且令人泪目,而且它成功到把一部电影的片名、镶嵌成了一种文化的代名词。

但同样相对的,我也会讨厌这样一种行为:

为了博取眼球、为了引人注意、或是出于其它目的,而刻意去“成为”同性恋的,或者同性恋当中来鄙视异性恋的,那都极其令人恶心。

说回电影和弗莱迪上来。

关于弗莱迪的奇妙人生,在这里就不是我只言片语所能说完的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的诸多争议,围绕在他身上的种种标签,

但相比于这些,我觉得人们还是更应该讨论他在音乐方面的作品与创作,而非他的私生活更好些吧。

无论是影片里还是现实中,queen乐队除了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国际级摇滚乐队时、所作出的对梦想的一往无前的追求以外,他们即便是在成名后,也曾对如我前文所说的、那些“不能解决的难题”发起过挑战。

而在影片中最明显的、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当是这三首歌了:

首先,自然是这首全员换上女装拍摄mv的《i want to break free》了,这在七八十年代无疑是非常大胆的行为。

创作这首歌的贝斯手john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首歌是写给妇女解放运动的,歌词内容所宣扬的,就是让当代女性摆脱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束缚,勇敢做自己的精神。

据说这首歌还在八十年代,成为了南非anc(非洲民族会议)的战歌。

然而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如此有意义的片段,却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国内上映之时、遭到了删减,导致如今我们只能在各种搬运的视频里、看到原片这个对当年mv的完美还原的片段。

是什么原因,难道是女装吗?

然而《唐人街探案2》也穿了女装,怎么就一点没删呢?人家穿女装支持当代女性勇敢做自己不行,咱们穿女装潜入医院逃避警察追捕可以,这是什么意思?

呵呵,可不敢再往下乱说了。

其次,便是queen早期的经典歌曲,也是吉良吉影替身“杀手皇后”名称的来源——《killer queen》了。

在影片中,弗莱迪在与队友们现场表演这首歌时,不仅穿上了女式貂绒,且还有多次的摸裆动作,风骚无比。使得电视台顿时陷入了慌忙、赶紧表示要切换拍摄角度。而在国内遭到剪刀手时,更是神奇的用技术力量,把显示在电视台监视器里的画面p成了那个经典的电视坏了的画面,止增笑耳。

这让我想起了在mj之前的、美国流行乐坛的上一位天王、被称为“猫王”的elvis presley(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曾经也因打破传统的舞蹈动作出现在电视上,而受到过许多争议的故事。

这个故事甚至还被加入《阿甘正传》中进行致敬,而毫无疑问,《killer queen》也是这样一首具有类似意义的存在。

在《killer queen》中,弗莱迪光洁顽皮的声音巧妙地穿梭于灵动轻快的吉他声中,配以诙谐的和声,使得这首歌在悦耳的同时充满了黑色幽默。从一定程度上说,这首歌已经达到了乐队的巅峰水准,而它的大热,也预示了接下来一个华丽王朝的到来。

最后,则是这首弗莱迪从未公开表演过、也从未拍摄过mv,但却被选用为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的片尾曲,并且在弗莱迪去世后,queen乐队后来的巡演中、也时常会进行表演的歌曲——《the show must go on》了:

这首歌看似未被重视,但实际上,只是因为这首歌在创作时,弗莱迪已经身患重病、瘦成皮包骨,离死不远了。queen的乐迷每次听起这首歌、想起那时瘦到认不出来的牙叔,都会不约而同的泪目。

即便是对queen了解还不够多的我,在听到弗莱迪在歌曲中极限状态下、燃烧生命的最后的呐喊,再看到歌词想想我自己,然后把每一句的“show”都改成“write”或“create”的时候,我自己也会泪目。

我不知道,倘若有一天,是我躺在了病床上,用呼吸机维持着,头脑早已神志不清的时候,我还有没有勇气拿出键盘、新建文档,然后更新最新章节…

至少,弗莱迪还有勇气在这时走进录音棚,对着话筒高歌。

就凭这首歌,弗莱迪足以在摇滚乐史、甚至是世界音乐史上青史留名。而这首歌,也是我对queen乐队除了能坚持五十年不倒外,最大的敬佩。

作为讲述一个乐队之经历的音乐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无疑是成功的。

首先,它所讲述的这个乐队、还有他们的主唱,本身就是个传奇。乐队所创作出的经典歌曲多到不胜枚举,拿到“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

其次,影片对queen乐队早年间的一些画面还原的是非常到位的,弗莱迪突出的龅牙,各首mv的画面与其中对应的嘴型与动作,在影片后段“live aid”大型摇滚演唱会上queen乐队26分钟的表演是一秒不漏的复刻了下来、甚至是钢琴上摆着的百事可乐杯子及其位置都完美还原了。

最后,影片在奥斯卡的四座奖杯、“最佳影片”的提名,以及在其它评奖协会的十多座奖杯与提名,更是证明了它的伟大。

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用如此多的笔墨讲述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在给大家安利queen乐队(或者《jojo》)吧,其它更多的,大家去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演唱会,还有看这部电影,就能有更震撼、更深刻的感悟了。

最后的最后,再给大家安利一首皇后乐队与我第一偶像mj合作的《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this(超越生命的意义)》吧。

这首歌早在八十年代初便已录制完成,虽然直到两位主唱都去世多年后、才终于经过混音,以纪念性质放出,但也算是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即king与queen之间巅峰级的合作了吧。

到这里,第一部电影就讲完了,接下来还要讲两部电影。

从灰色轨迹望向海阔天空,一起高呼rock n` roll

与queen乐队拥有相同配置、甚至相似经历的摇滚乐队,在我们国内也有一支,虽然他们不足以与queen相提并论,但在国内的摇滚乐坛,我想也是没人可以撼动他们的地位的。

同样的,一位主唱,一位吉他手,一位贝斯手,一位鼓手。乐队走出了国门、在国外许多国家与地区开展过巡演,主唱在九十年代初意外去世后,依然在持续发展着。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乐队的故事永远停留在了2005年,那年,他们解散了。

当我说到这里时,甚至在看到副标题时,想必很多同学就已经知道我在说哪个乐队、哪几个人了,因为比起queen,这几个人在我们华人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才更为深刻。

他们发行过英、国、粤、日四种语言的歌曲,而他们留下的歌曲的歌名,想必你们即便是现场用背的,该是也能背出一大堆来。

不说是背歌名,即便是唱出来,想必很多同学都能做到。

而你们能第一时间想到他们,这也恰恰证明了他们同样足以在摇滚乐的青史上留名的伟大地位:

这便是港台乐坛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伟大传奇——“beyond(超越)”乐队了。

beyond乐队成立于1983年,最早的、最核心、也最为人所熟知的乐队成员共有四人,分别是主唱兼吉他手黄家驹、吉他手黄贯中、鼓手叶世荣以及贝斯手黄家强(黄家驹的亲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