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宁王上钩(2 / 2)

永乐记 萧红杏 1850 字 2022-12-22

李永乐瞧他如此看不上自己,便也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语气,装模作样地摆个造型说道:“可能是我的活儿好吧!”说罢,连滚带爬的滚到朱权的脚下,拉拉他的裤腿说道:“别打了,瞧不出你的人都被他收买了嘛。

好汉不吃眼前亏,咱们跟着燕王干吧,要不然也会被你大侄子干的。等着被别人干,还不如主动去干别人,这样好歹我们还能在上面对吧!”瞧她呐出息....朱权很是无奈的收了兵器认栽。

朱棣十分无语的瞪着她,这世间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人真是靠不住啊,以善谋著称的宁王就这样被另一个善谋的人挟持,一同踏上了靖难之路。他郁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目前这个环境中,他只能屈服,而他的这种态度也让朱棣十分满意。

千古名将李景隆,谈笑间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小建文的百万大军被他玩得很惨。不得不说李景隆是朱棣靖难路上的好帮手。堪称大恩人....既然李景隆如此废朱允炆和黄子澄怎么还会如此看重他呢,那完全是因为他的“芭比”是个很牛逼的人物。

说到这里就该说说他的芭比是谁呢?他的芭比李文忠,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所以说李景隆他是个军二代生来富贵,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为人并无才能,胆小惜命,在官位上吃闲饭,被讥称为白面书生。

朱允炆派他去攻打北平他心中十分得意,他是李文忠的儿子,且生得相貌堂堂,但一直都有人说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没有多大本事。

当然纨绔子弟从来都不会承认自己纨绔的。他一直在找机会证明自己。这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相信只要攻下北平,击败朱棣,就能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让所有的人都承认自己!

上回说到,人家李景隆已经在半道上安排了人马等待朱棣回北平在半道儿截杀他,然而.....

朱棣借了宁王朱权的军队以后,此时的朱棣已经不是一个月前的朱棣了。而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军事蠢材而言,士兵的素质往往只与他本人的逃跑成功率有关系。

这时必须赶回北平,他老婆还在那处守着城门等他归去,这个心情也可以理解,毕竟北平是自己的根据地,现在守城的人又少,要是有个好歹,自己连家都没了。

不过走到半道上,朱棣想起一件事情来,因为有侦察兵报告说,李景隆调集了一部分军队撤到了北平城郊。莫非是想伏击我?呵呵,表侄儿啊表侄儿,跟我玩这一手,你还嫩了点,好,我就给你来个将计就计。

当即决定,下令,限速行军,大家伙吃好住好,走一天休息一天。磨磨蹭蹭走了大半个月,渐渐靠近北平通县附近。这一天,后军派人来报:“禀报王爷,后军发现有人跟踪。”

‘哦?’朱棣说道:“头前带路,本王且去瞧瞧。”朱棣绕道后军,一看,这支军队没有旗号(不敢打旗号),只有稀稀拉拉的一批人在后面远远跟着,不过来打,也不走开。朱棣马上下判断,派出骑兵部队,冲上去打他一家伙。于是,骑兵出击,风卷残云一般,噼噼啪啪一阵猛敲。后边这支尾随的部队就被敲散了。

抓过俘虏来一问,原来,这就是李景隆派出的那支一万人的侦查部队。也难为了这伙人在北平郊外和大宁的这段路上,漫无目的地武装游行了半个月,就在前几天好不容易发现了朱棣军队的踪迹。领军的头头一想,这燕王可不好对付,出了名的能征善战,硬碰硬咱打不过他,不如干脆,我跟在他后边,等到了郑村坝,燕王和李景隆将军交上手了,我在后边放一把火,扰乱他的后军,来个前后夹击,大事可成,嘿嘿。

但他忘了,这是上万人的兵团,不是十几个人的小侦察连,稍微跟久了一点,立马就被朱棣的人发现了。

有李景隆这样的上司,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打胜仗。于是,前后夹击的计划也泡汤了,杯具。这批人被打散以后,朱棣的大军已经距离郑村坝不远。

一场大战即将临近。 、、.。(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