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夹河之战,胜(2 / 2)

永乐记 萧红杏 1990 字 2022-12-22

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及其影响也告诉了我们,环境保护实在是个大问题。

盛庸逃到哪里?山东德州。

夹河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朱棣军队的士气,而原本接应盛庸军的吴杰、平安部队听到己军战败消息后都闻风而逃,转而驻守真定。战争形势又一次向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一切都如此顺应天理,就如同李永乐跟他说的一样,燕王有武当真武神庇佑必能旗开得胜,那风就如同朱棣家养的一样,想吹就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靖难之战,只是为了成就一个人,去除一切没必要的人罢了。

简单说说一件事,首先,朱棣是久经沙场的,以他的丰富作战经验,加上已经连着两次败在盛庸手下,不太可能对盛庸藐视到这种程度,可以带着十几个随从就到人家营地外武装游行一番,还睡了一宿。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属于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实则,朱棣早就知道,盛庸不敢拿自己怎么办。那还要感谢朱允炆的旨意,不知道说是善良还是愚蠢,反正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就不适合做个皇帝,若他真的做皇帝道最后,明朝不会坚挺300年。如果没有最后的朱棣上位,明朝又何来百年盛世,万国来拜呢!!

朱棣为了得到第一手的敌军的情报资料,就半冒险到盛庸的营地边上查看,走来走去,时间一拖天色晚了,心想反正也没人知道,自己的目标也不大(才十几个人),干脆就在附近过一夜得了。

没想到第二天被人家包围了,但朱棣起来一看,发现包围的军队里没有盛庸的帅旗,因此他断定这是小股部队,带队的是中下级的军官,而且人家已经知道自己是谁,这就好办,这种小打工仔只会无条件服从,是不敢拿王爷大人怎么样的,拦都不敢拦着。但朱棣也不敢待久,怕有人报告盛庸,到时候被活捉了也麻烦,于是就假装镇定,上马跑路。

离胜利只差一步!

听到盛庸战败的消息,远在京都的朱允炆气呼呼地大骂。耿炳文老了,打不动了,我忍。换上李景隆,李景隆连吃败仗,被人从北平城下一直赶到山东,我也忍了。

好不容易真枪实刀的盛庸在济南城挡了一阵子,破格提升,信心满满出战,结果还是落得个这种下场,实在是不能忍了。再这样下去,金陵城被打破是迟早的事情。朱允炆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亲叔叔,下令不能杀的这位朱棣点起的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燎原了。怎么办?

暴跳如雷加上心急火燎的朱允炆环顾四周,问了一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何在?”这是明知故问,齐泰、黄子澄正在赶回金陵城的路上,此前为了掩人耳目,朱允炆假装撤掉了他们的职务,让他们离开金陵暂住一段日子,等形势好些了再回来。

但目前来看,这个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反而是越来越糟。于是,朱允炆临时一道圣旨,又让他们火速赶回金陵商议退敌大计。至于方孝孺,就站在台阶下。

朱允炆看了他一眼:“先生,等齐、黄二人进宫后,先生和他们一起到朕的寝宫商议退敌大计。”

“遵旨。”

齐泰、黄子澄一到京城,也不敢怠慢,连着方孝孺一起连夜进宫面见朱允炆。朱允炆看着面前的这三位国之重臣,苦笑了一下,三位爱卿,你们看吧,目前的局面该如何是好?

齐泰和黄子澄低着头,没有说话。一个是因为前几次他们热心地出谋划策,结果都被证明是臭着,现在不敢轻易说话了;第二个,刚刚回到京城,还没完全弄明白怎么回事,也不好乱说话。反而是方孝孺想了想,说到:“启奏陛下,以微臣之见,为今之计,硬拼是不行的,一来,燕王的实力已经壮大,难以速战速决将其拿下;二来,先前朝中的几员大将,均遭失败,我军士气大挫,需要休整。”

朱允炆点了点头:“那以先生之见,当如何退敌?”

“陛下,微臣以为,燕王之所以屡战屡胜,乃出于此人善于用计使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孝孺回道。

“哦?请先生明示。” 、、.。(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