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新皇上任三把火(1 / 2)

永乐记 萧红杏 1745 字 2022-12-2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在这期间朱棣十分忙碌可每晚依旧会来陪李永乐一起就寝,她辛好危险期过了可依旧昏迷。而楼炎冥被打了五十棍已不成人形,没什么人照看连个像样的药都吃不上,怕是命不久矣。

朱棣登基之后,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却有一人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燕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尔等觉得我是个连自己都出卖之人吗?”说完毅然赴死。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是,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盛庸、平安身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诚然可叹。

先前有说过,黄子澄,齐泰等人都在各处练兵。黄子澄并不像某些开门跪降之辈,摇身一变做了新朝的奴才,他期待奇迹的发生。他先是悄悄潜入苏州找到知府姚善,将渡海搬兵的计划和盘托出,忠于职守的姚善认为自己守土有责,没有答应.

继而又与曾任袁州知府的退休官员杨任密谋复国之计,却不幸被人告发,做了朱棣的俘虏。为了萦绕心间的梦想,他作了最后的努力。遗憾的是昙花一现的建文王朝最终还是倒在朱棣带血的屠刀下。

作为太仓武士汤华邀功请赏的珍贵礼物,黄子澄被一辆囚车载着,押送应天。一路上,看着猎猎作响的燕兵旗帜,想象宫廷一夜之间仓皇易主的凄凉景象,黄子澄内心又经历了怎样残酷的煎熬呢?

他一定会想起数年前那个难忘的下午。那天,在皇宫东角门下,即将登上王位的皇太孙朱允炆悄悄拉住他的衣袖,问他如何搞定那些拥兵自重的皇叔。他或许想起辅佐新皇帝的日日夜夜,想起在皇帝主导下对帝国政治、经济、司法体制进行的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改革。

他或许想起关键时刻所举荐的曹国公李景隆并未力挽狂澜,扭转局势,朝廷军队在与燕王部队的作战中一败涂地。跌入失望与羞愧深渊的他仰天长叹,一首诗:“仗钺曾登大将坛,貂裘远赐朔方寒。出师无律真儿戏,负国全身独汝安。论将每时悲赵括,攘夷何日见齐桓。尚方有剑凭谁借,哭向苍天几堕冠。”

李永乐是怎么过了危险期呢,说来也奇了朱棣登基之后,徐皇后(也就是徐妙锦从前的徐王妃)听说李永乐命在旦夕急的一口气没提的上来,胸口一闷一口血破口而出当即便晕倒在地,吓得宫人们纷纷扶着喊来太医。

而便是在此时李永乐忽然提起一口气,睁大双眼盯着床顶看了三秒而后又闭上眼睛,昏昏睡去。这一景象,末夕看见也立即唤来太医,李永乐的太医就在隔壁制药所以很方便,朱棣特地安排的就怕个万一。由此可见,朱棣不管前朝多么忙多么乱,心里最记挂的还是李永乐。

太医听了末夕的描述,立即给李永乐把脉,然后又扒开她的眼皮看了看:“真是奇了,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这脉象虽是虚弱,但不像从前短短絮絮时有时没有,这下好了,好了,这位姑娘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儿,阎王爷又将她送回来了。此后,必有后福啊,快,快去禀报皇上!”

这下子可好了,朱棣方才听人传来徐皇后吐血晕倒,正眉头末展只怕徐皇妃旧疾复发,一发不可收拾啊。此时又有人来禀报李永乐的喜讯,朱棣一听登时从椅子上窜起来赶紧的去了李永乐那处,进了屋子只瞧她依旧还晕睡着并无任何改变便问:“为何,她还不醒?”

太医恭恭敬敬的回禀:“回皇上的话,此女已度过危卡,只因失血过多身子虚弱如今还在昏睡中,需取些补血养气的药材喂养,便会缓缓醒来!”

闻言,朱棣这才放下心中大石。此时,郑和来报,黄子澄已押回京都。朱棣剑眉意外地挑了下,他到要看看那个为侄儿出谋划策的江南文士是何模样。诛灭了那个顽固不化的方孝孺之后,他要试试黄子澄的骨头到底有多硬。

一个是刚刚夺取皇位的枭雄,一个是彻底失败的阶下囚。像此前对待方孝孺一样,朱棣好意奉劝道:“黄先生可愿效仿唐朝魏征易主尽忠?”虽然他像乃父朱元璋一样,可能打心底瞧不起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黄子澄被逮赴京师后,由朱棣亲自进行审问。他抗节不屈,仍然口称“殿下”,而不是称“陛下”,遭到朱棣左右侍从的一片喝斥。黄子澄大义凛然地说:“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贵,不知殿下即此位。富贵瞬息,何足重轻!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