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天下第一书(1 / 2)

永乐记 萧红杏 2195 字 2022-12-2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受朱棣委托,解缙开始接手一项足以让他彪炳史册的浩大工程,编纂一部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世间一切知识的百科全书。朱棣直接下达给他的指令是:“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可能一开始解缙并没有真正领悟朱棣编一部终极之书的意图,才一年功夫,解缙和他的工作班子就编成了这部把历代文献分门别类的书。当他把这部名为《文献集成》的著作献上时,朱棣并不满意,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过于简略,不符合他的原意,因此又下令大规模地予以修改充实。

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这次动用编写人员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参加编写、校订、录写、绘图等工作。启用了金陵城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可以想见,当这部大典一日日臻于完善时,解缙是何等的志得意满,他指挥着这支两千多人的学者队伍,其威风却有如带领千军万马杀敌陷阵的将军。

再想一想如此规模巨大的功臣,那些文人还有时间对朱棣指手画脚吗?由此可见这件事,既有意义,又为朱棣解了烦忧,还有什么办法比这个更加好的呢?

永乐五年定稿进呈,明成祖朱棣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志乘等,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全书被装订成11095册,仅目录就达60卷之多。

如此宏大的规模,它就像一面多重转折的繁复的镜子映照出了大千世界的种种。然而庆祝这部大典编成的朝廷典礼上已不见了这一工程的总设计师解缙的身影,这年二月,他因事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已在数千里外的南方了。

官场如戏场,官场亦如战场,一处小小的差失都可能致命,解缙本是一才子,经圣上重用便有些膨胀得罪了不少人。

以解缙之少年高才,又自负匡济大略,他怎不知皇家的情谊比不得世俗,随着时日的推移不可能一成不变?看来在与皇家的关系中自身如何摆正位置,他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盲点。

而“好臧否,无顾忌”,得罪一大批廷臣的背后,则是他书生意气过重,不通世故的人格缺陷所致,而不是故意要跟谁过不去。接踵而来的报复是,他被贬广西即将动身时,又遭落井下石者检举,改贬交趾,去一个叫化州的僻远地方催督军饷,实在也怨不得别人的。

朱棣除了编纂《永乐大典》之外,还有一件事便是疏浚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本是隋朝隋炀帝杨广开凿的,到了明朝永乐年,京杭运河已经不畅,朱棣便命人疏浚。虽说他如今在金陵,但他的老巢还是北平,主要是方便漕运,利于迁都后的粮食供应。由此可见,朱棣已有了迁都的意思!

朱棣可谓是个工作狂,他在位期间,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从来没有一天不上班。而且就连打仗他也亲自上阵,加强对南海的经营.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有时候午餐也和大臣们一起吃,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工作,晚上也不闲着,要听大臣们上奏,几十年如一日早起晚睡,被历史学家称为和他爸比一样的工作狂。

朱棣在各方面都是十分细心且严肃的帝王,手段之酷烈之前我也有写过。但身为男子还是有大老粗的成分在的,至于大老粗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可以看他的御用文人下手黑建文帝的一些资料,那黑人水平……完全等于自黑。(棣哥真是太可爱了,写到这里我不厚道的笑了。)单论朱棣的黑人水平真的比不上李世民一个手指头。

第二,可以看朱棣下令修的《永乐大典》,把古今中外的书一股脑全部塞进来的一锅巨型大杂烩,当然这是一个好事,因为保留了很多后世不传的珍贵原始资料。对比一下乾隆一边篡改、焚毁史料一边修《四库全书》,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精明统治权术手段,可怜的朱棣又悲催了。

当然了,修改史书这种事,我总觉得朱棣可能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所以被他手下的人糊弄了,朱棣似乎对维护自身形象上没有李二和乾隆上心,有一种老子不稀罕装逼的气质,如果不是靖难上位,估计他都不会管史书对他记载了什么!所以都说赢家书写历史,在棣哥面前好像都是浮云,他似乎不削的很。

他登基以前肯定也是有一些见识和功绩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可是参加北伐辣么大的事儿在史书上都只有寥寥数笔。

如果是李二(李世民)肯定会好好利用的,其余的大小事务,史书上更是毛都没有,说明朱棣对于修史书美化自己真的是不上心啊!所以朱棣改的那么点儿史书只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洗白美化自己,这样的磊落坦荡,我更喜欢这样的帝王!

朱棣凡事都要与李永乐商议,可想而知朱棣对她的信任程度和对她能力的信任程度,朱棣实在是灰常喜欢这个聪慧可人的李丫头,正当血气方刚年龄的朱棣,这期间庶出或者嫡出的子女一个都没有,他浓烈的感情都给了她。

李永乐和朱棣时常形影不离同寝共食。而有时朱棣勤政忘记吃饭也是常有的事儿。这日李永乐问千荨,因为她也知晓朱棣是个工作狂,时常一忙就忘记吃饭。

“晚上今日可有用膳?”眼下已是晚间,李永乐方要用晚膳。这几日朱棣没来与她用膳,许是要编《永乐大典》外加疏浚大运河,忙的抽不开身。

“皇上,上勤于政事,或日昃未食,后亦不食。”千荨如实回道。